原標題:
人大代表深入基層察民情聽民聲助力民生工程見實效
聚焦民生關切 共繪幸福圖景
走進社區,了解“一老一小”服務;深入校園,聆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奔赴田間,調研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近日,惠州市人大常委會組織我市的全國、省、市人大代表深入各縣(區),聚焦社區運營、學校管理、污水處理等,開展“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萬·人大代表在行動”集中履職月活動。在活動中,代表們通過走訪、實地察看、座談交流等形式了解社情民意,積極履職建言,共繪幸福圖景,助推“百千萬工程”在惠州落地見效。
人大代表實地調研馬安生活污水處理廠。惠州日報記者朱金贊 攝
社區運營
探索多元化運營模式,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
上午9點半,惠城區江南街道祝屋巷未來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一樓,社區長者在社工的帶領下正做著中醫養生保健操。而與之相鄰的是江南托育園、兒童活動中心,針對轄區“一小”,提供專業、普惠的托育服務。這個原先城市里的老舊社區,經過打造已蛻變成為未來社區幸福新樣本。
7月17日,參加惠城區第五組活動的人大代表,實地察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改造建設情況,詳細了解祝屋巷未來社區的各個功能場所提供的全齡友好服務項目,以及建設運營情況。
據介紹,祝屋巷未來社區秉持黨建引領理念,盤活周邊資源,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在2分鐘步行圈內精心打造3個便民服務點、1條美好生活街,致力于建設“老有所養、幼有所樂、鄰里和睦”的全齡友好未來社區,重點聚焦“一老一小”服務。目前,各項基礎建設已基本完成并陸續投入使用。
未來社區如何聚人氣可持續運營?代表們在為未來社區構建的幸福生活樣本點贊的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建議。
市人大代表劉素華建議做好宣傳規劃,利用好各種渠道,通過直播等各種方式宣傳好未來社區,提升未來社區的知名度。市人大代表李木勤建議,完善未來社區導視系統,增加道路標識指引,增設市政路燈,晚上方便周邊百姓出行,豐富“一小”服務內容,如提供孩子放學后、家長仍在上班的空檔期的管理培訓服務。市人大代表余麗敏建議接下來多開展文體或親子類活動,通過活動來聚集人氣做好宣傳。
老年助餐服務是當前需求量最大的養老服務之一。“每天用餐人數多少”“推出了哪些主要菜品”“如何滿足多元化的老年助餐服務需求”……7月16日,參加博羅縣第一組活動的人大代表,走進博羅縣石灣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里波水村長者食堂等老年助餐服務場所,詳細了解基層老年助餐點運營模式,聽取博羅縣政府和當地相關部門工作匯報,并對博羅縣老年助餐服務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近年來,博羅縣全方位優化老年助餐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擴大服務覆蓋面,努力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務和優質餐品。截至目前,全縣16個鎮街建設有長者飯堂31家,鎮街覆蓋率達100%。今年以來,全縣累計助餐近8萬人次。
“建議合理規劃助餐點布局,持續探索多元化運營模式,通過引入社會資本、與優質餐飲企業開展合作經營等方式,逐步提升老年助餐工作的標準化、連鎖化水平。”市人大代表邱禮榮認為,開展老年助餐服務,還要充分考慮老年群體的身體狀況和季節變化、飲食習慣等,豐富助餐服務供給。
市人大代表林翠玉特別關注老年助餐服務水平的提升。她建議助餐點積極開展健康管理、文娛活動等延伸服務,將助餐服務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有機結合,使長者飯堂成為老年人健康養老、休閑社交的共同家園。
教育管理
博羅完小以上學校100%設立心理輔導室
“這個團輔活動室主要開展哪些活動”“怎樣有效處置學生心理危機事件”“如何提高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危機識別意識”……7月16日,參加博羅縣第三組活動的人大代表,走進博羅縣華僑中學和博羅縣博師高級中學,實地察看學校心理輔導中心各功能室,調研學校加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了解學校專兼職心理教師配備情況等,聽取當地相關部門工作匯報,并對博羅縣加強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提出意見建議。
博羅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博羅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90所、教學點39個,全縣完小以上學校100%設立了心理輔導室。近年來,通過實施博羅縣“潤心”專項行動方案,初步建立“三預一處”(預防、預警、干預和事后處置)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市人大代表彭永宏認為,學校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身體、心理、靈魂健康全面發展的人。對此,他建議,針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群體開展深度調研,厘清不同群體、具體個案的導因與問題根源,因群體、因人施策;學校需建立全流程責任機制,確保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時有效干預;要關注教職員工心理健康狀況,防止“帶病上崗”誘發連鎖隱患。“解決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需要綜合施策,建立社會、學校、家庭、朋輩綜合性支持體系,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成才觀,優化教育評價體系,營造包容、多元的成長環境。”彭永宏說。
7月16日,參加龍門縣第二組活動的人大代表,前往龍門縣龍江中學、龍門菜丁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龍門縣職業技術學校調研學校飯堂管理、教師減負、教學改革和市人大代表建議辦理情況。
龍門縣有關負責人介紹,全縣共有學校食堂66家,其中公辦學校食堂33家、民辦學校食堂33家,另有1家校外配餐公司,1家大宗食材配送供應商。為規范校園食堂原料配送管理,通過公開招標方式采購龍門縣中小學校(含公辦幼兒園)食堂食材供應配送服務,實現原材料統一招標、統一配送。同時,嚴格執行陪餐制度,開展師生同餐、縣領導陪餐、家長到校陪餐、學生滿意評價等措施,陪餐實現“六同”(同材、同品、同價格、同臺、同時、同交流),切實保障學生權益。
針對龍門縣職業教育,市人大代表張廣深建議,要聚焦農業產業升級,深化產教融合。學校應緊密對接農業產業發展需求,重點圍繞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如龍門米酒、特色酒飲等),提升產品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要賦能文旅產業提質,強化人才支撐。主動服務餐飲、民宿等旅游服務行業發展,加大民宿運營管理、中高端餐飲(特別是廚師)等緊缺人才培養與培訓力度,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和服務水平,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污水治理
建議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是改善人居環境、保護生態水源的民生工程,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
7月17日,參加惠陽區第三組活動的人大代表,實地調研永湖鎮彩一村清一小組資源化利用項目、三和街道象嶺村河背山小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了解農村污水收集、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污水資源化處置等情況。
在永湖鎮彩一村清一小組的菜地里,田間儲水池的水閥一開,清流便浸潤菜畦。這里曾因污水橫流受到詬病,如今卻成了生態菜園。工作人員介紹,村里的生活污水經處理后,通過多孔管布水就近引入菜地,尾水直接滲入耕作層,供農作物根系吸收養分,既增產增收,又實現了尾水的資源化利用。
目前,惠陽區102個行政村1252個自然村共建成農污設施140座,設計污水處理量約8300噸/日。其中,常住人口較少的312個自然村采用污水資源化利用模式。今年,惠陽區農村生活污水新增治理自然村任務數為35個,目前已全部開工建設,計劃今年9月底完成建設,屆時惠陽區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可達100%。
市人大代表黃志航建議,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要因地制宜,其中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是一種有效方式,惠陽區在推進農村水系整治工作時,讓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處理后就近引入灌溉農田,既可解決干旱問題,也能降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費用。
“污水處理工藝、流程怎么樣”“建設過程中還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江北污水處理廠二期項目能否如期投入使用”……7月17日,參加惠城區第四組活動的人大代表視察了馬安生活污水處理廠、江北污水處理廠二期項目,專題調研項目建設協同推進情況。
2024年,馬安生活污水處理廠一期項目污水處理量為9.3萬噸/日,整體負荷率達84.5%。近期,隨著東江高新科技產業園逐步開發及鹿江瀝南北岸、大瀝片區新建樓盤入住率不斷提高,按照目前的處理能力,預計至2030年尚有4.6萬噸/日的缺口。考慮到項目建設周期等問題,項目方建議盡早謀劃馬安生活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事宜。
市人大代表劉厚陽建議,項目建設要提前做好規劃設計,避免資源浪費,以確保項目盡早建成并投入使用,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馬海菊 歐陽成 香金群 譚琳 黃尉宏 劉豪偉 通訊員謝英燕 陳瑞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