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話劇《長安的荔枝》在惠上演
快遞員與荔枝種植戶受邀觀劇
8月6日晚,由馬伯庸暢銷小說改編的話劇《長安的荔枝》在惠州文化藝術中心上演,以一場跨越千年的“荔枝極限運輸挑戰”引起現場觀眾的熱烈反響。這部將歷史懸疑、職場生存與現代科技美學融為一體的舞臺作品,不僅還原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傳奇故事,更賦予其全新的時代解讀。
話劇《長安的荔枝》劇照。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嶺南風土人情得到濃墨重彩刻畫
“這個運輸任務不普通。”中國話劇協會副主席、西安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話劇《長安的荔枝》制作人任雪迎說。《長安的荔枝》講述唐代小吏李善德被迫在荔枝變質前,將其從嶺南運至長安的驚險歷程。保鮮實驗、路線優化、官場角力、預算超支……每一個環節都堪稱“古代版項目管理危機”。
從長安到嶺南,從小說到舞臺,話劇《長安的荔枝》還原小說對李善德的刻畫,并強調李善德在無路可走的絕境中始終堅守底線,就算失敗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任雪迎講述了改編該話劇的初衷:“馬伯庸小說的魅力在于用現代思維解構歷史。對于李善德遇到的職場PUA、KPI壓力、資源短缺,今天的打工人很有心得體會。”
此次惠州演出被賦予特殊意義。任雪迎透露,早在劇目籌備期,主辦方便發起“城城接荔”活動:“惠州是荔枝原產地,西安是運輸目的地,兩座歷史文化名城通過話劇對話。”接下來,《長安的荔枝》還將走上愛丁堡藝術節。“這將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窗口。”任雪迎說,通過《長安的荔枝》這個看似荒誕的荔枝運輸故事,讓世界看到中國古人的智慧和堅持,也讓現代觀眾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話劇《長安的荔枝》副導演、李善德扮演者廖旭陽告訴記者,作為故事關鍵場景,嶺南的風土人情在劇中得到濃墨重彩的刻畫。比如,嶺南場景以綠色為主調,芭蕉、荔枝樹等嶺南植物元素隨處可見,演員們的服裝和道具也參考了歷史資料,力求真實還原。此外,劇中還出現了嶺南人釀制的荔枝酒,增添了故事的地域特色。
“這兩天惠州下雨,我們在酒店聽雨聲嘩啦,突然理解了李善德當時的困境。”廖旭陽說,惠州人熱情直爽的性格和劇中塑造的嶺南人性格很像。
快遞員與荔枝種植戶受邀到場開啟跨越千年行業對話
本次活動,惠州本地的快遞員與荔枝種植戶受順豐快遞和相關愛心企業的邀請到現場觀劇,形成跨越千年的行業對話。當年貢荔需“十里一置,五里一堠”,現在惠州荔枝已通過電商走向世界。“知道我們的快遞員一兩天內就能把荔枝送往全國,李善德羨慕得哭了。”博羅縣雅時園荔枝稀有品種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偉清告訴記者,如今的荔枝運輸已經有了自己的流程,采摘后馬上進入預冷,打包流程也是在冷庫完成,再全程冷鏈送到全國各地。“相信未來走向全球都沒有問題。”
在惠州綠全保健品有限公司的邀請下,20多名荔枝種植農戶來到了話劇《長安的荔枝》演出現場。“今年荔枝大豐收,農戶種植很辛苦,這部話劇是講述運送荔枝的,覺得很應景,所以邀請大家來觀看。”惠州綠全保健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卜景誼說。今年,他所在的企業全力助農銷售荔枝,克服保鮮問題,開發荔枝深加工產品,如荔枝汁等。“這次我們也帶了產品給市民試喝,看《長安的荔枝》,喝惠州荔枝汁。”
“此次受邀來看劇非常開心。”惠陽鎮隆果農傅繼娟告訴記者,她家有約300畝荔枝林,今年產量約有5萬斤,由于荔枝豐收前段時間一直忙于賣荔枝,此次是她第一次走進惠州文化藝術中心觀看演出,對《長安的荔枝》非常期待。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