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粵黔協作,跨越千里的“美荔傳說”
惠州荔枝千里“聯姻”黔西南的故事
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距離貴州省黔西南州冊亨縣1200多公里。
北盤江蜿蜒流過冊亨縣巖架鎮板弄村。7月31日,在位于該村的三百顆(貴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基地,荔枝樹正舒展著碩壯的新枝。“這邊是掛綠,那邊是御荔、冰荔,還有觀音綠、仙進奉……”吳宇輝的手指劃過林間,向記者介紹,“16個優質品種全部試種成功,明年將迎來盛果期。”
今年夏天,該基地100畝荔枝首次掛滿枝頭,在六七月的陽光下,沉甸甸的一抹荔枝紅,映紅了板弄村果農的笑臉:“吃過好多荔枝,唯有種在冊亨的惠州荔枝,甜入心扉!”
這跨越千里的“荔枝情緣”,讓人想起熱播劇《長安的荔枝》里的場景——盛唐驛使快馬加鞭,只為將嶺南荔枝送入長安。而今,借著粵黔東西部協作的東風,廣東省粵黔協作工作隊黔西南工作組與“新農人”吳宇輝團隊翻山越嶺,把嶺南的荔枝種進黔西南的沃土,共同書寫東西部協作的“甜蜜篇章”。
基地產出的荔枝。
從嶺南到黔山
一顆荔枝的千里奔赴
三年前,從事荔枝產業10余年的吳宇輝,從沒想過會把荔枝種到黔西南。
惠州荔枝名滿天下。900多年前,蘇東坡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讓惠州荔枝成為人們記憶里的嶺南符號。資料顯示,黔西南荔枝種植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但均為百姓在房前屋后零星種植。1987年,州里曾引進黑葉、早紅等品種,在冊亨縣巖架和高洛試種200畝,帶動在冊亨、望謨發展3000畝。后因支持龍灘水電站建設,大部分荔枝園被淹沒,剩余的300畝由于品種老化、管理粗放,掛果寥寥。
惠州荔枝產業成熟,黔西南有種植歷史,能否將惠州的品種、技術“嫁接”到黔西南,發展成為富民產業?這個大膽的設想,在黔西南工作組心里萌發。
黔西南工作組盯上了荔枝,會同黔西南州有關部門、冊亨縣開展了一系列調研,包含海拔、氣候、土壤、降水等資料的收集和分析,開展充分論證;更盯上了廣東荔枝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廣東東荔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這位曾發明荔枝珍寶箱解決荔枝快遞保鮮問題的惠城“新農人”吳宇輝。
“惠州荔枝能從‘嶺南佳果’變成富民產業,靠的是技術突破。冊亨有好山好水,缺的或許只是一把‘鑰匙’。”在黔西南工作組組長譚冠軍看來,推進農業產業發展,“新農人”的示范和引領是關鍵,其思維、觀念、技術、方法和市場資源,會成為在冊亨重啟荔枝產業的“鑰匙”。
“印象中貴州不產荔枝啊!”2022年7月20日,黔西南工作組將滿是疑惑的吳宇輝請到冊亨調研。看著北盤江畔零星的荔枝樹因缺失管護幾乎成為“野樹”,吳宇輝感到吃驚:“原來這里真有荔枝!”
更讓吳宇輝驚喜的是,冊亨的氣候,藏著被低估的潛力。平均海拔800米,年均氣溫20.9℃,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無霜期長達345天,“天然溫室”名副其實。尤其是北盤江沿岸,海拔低、熱量充沛,對荔枝種植而言可謂得天獨厚。“我判斷這里不僅能種,而且還能種植精品晚熟荔枝。”吳宇輝說。
當年9月,三百顆(貴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巖架鎮掛牌。吳宇輝帶著資金、技術、人才和決心,一頭扎進“美荔傳說”基地建設中。
從惠城到冊亨
一次一次的技術接力
掛綠、御荔、冰荔、觀音綠、仙進奉……這些在嶺南市場上“論顆賣”的優質荔枝,第一次在黔西南的山間扎下了根。
從2022年試驗種植100畝,2023年示范種植200畝,2024年擴種200畝,到2025年再擴種500畝,吳宇輝團隊的荔枝種植版圖逐步擴大。一個集“品種優質化、水肥智能化、生產機械化、管理數字化、防控綠色化”于一體的“五化”智慧果園逐漸成形。
吳宇輝(中)為荔農提供管護技術指導。冊亨融媒記者田德勝 攝
而這,正是黔西南工作組穿針引線,東西部協作政策資金“硬核”撐腰,冊亨縣全方位支持荔枝產業發展的具體體現。
北盤江畔的山坡見證著吳宇輝團隊一次又一次的星夜兼程,他的車里總是滿載惠州荔枝樹、荔枝苗、鮮枝條,清早從惠城出發,深夜到達冊亨,天不亮就下地種植和嫁接……
“品種創新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根本,要保證品質,就要讓技術在這里扎根。”在對選育或引進的荔枝新品種進行適應性與區域性試驗,從中挑選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并推廣的同時,吳宇輝團隊還在高洛街道、巧馬鎮、雙江鎮等低熱河谷地帶設立荔枝新品種示范點,并對低效荔枝園進行高枝嫁接改造。
高洛街道羊場村30余畝荔枝老果園嫁接上惠州的優質荔枝品種,今年便進入盛果期,畝產量800到1000公斤,按市場售價每公斤20到40元計,畝產值1.5萬至3萬元,輻射帶動50余戶荔農增收致富。
今年6月中旬,當村民們在“美荔傳說”基地摘下第一串冰荔,第一次嘗到產自本村的高品質荔枝時,便贊不絕口:“真甜!沒想到我們村也能種出這樣好的荔枝!”
荔枝首次掛果,吳宇輝以保底價每公斤20到40元,定向回收通過嫁接種植的仙進奉、冰荔等優質品種荔枝1萬公斤,通過他多年積累的線上交易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3年的實踐證明,冊亨也能種出優質荔枝!”“這里是貴州種植荔枝的獨一份!”3年后的吳宇輝,言語中有一種驕傲和自豪。
“這甜味里,有惠州的技術,更有冊亨的底氣!”重啟黔西南荔枝產業,這場“技術接力”,實現惠州經驗與冊亨實際相融共生,正是惠州、黔西南協作的“共富答卷”。
從枝頭到舌尖
嶺南佳果書寫共富答卷
站在北盤江畔通過山地宜機化改造的臺坡上,只見“美荔傳說”基地已安裝水肥一體化、智能化管理等系統;智能打藥保姆車、智能除草車、農事無人機等設備一應俱全;基地內的荔枝溯源數據分析平臺,實時監測著溫度、濕度、病蟲害等關鍵數據,為全流程追溯提供了良好基礎,給果農提供了全新的種植體驗。
吳宇輝最近在忙兩件事:一是帶著惠州、貴州的育種專家,繼續篩選更適合冊亨的品種;二是幫當地培訓“土專家”。“等有一天,冊亨的老鄉們能自己帶隊伍了,我們就真正成功了。”
據黔西南工作組冊亨小組負責人介紹,依托貴州省農科院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科技特派員的技術支持,本地果農能在基地開展種植坑的準備、底肥用量的控制及覆土具體要求的執行等示范種植,直觀地了解和學習荔枝高效栽培技術。自2022年以來,吳宇輝團隊有效帶動并培訓本地果農200人次以上,有50多名果農已經初步掌握荔枝種植技術。
“最好的協作,是讓每顆果子都帶著兩地的溫度。”在黔西南工作組看來,農業產業的協作,從來不是簡單的“技術輸出”,而是讓兩地的智慧在土地上扎根結果。惠州輸出技術、資金、市場,黔西南拿出土地、勞動力、生態優勢,兩地優勢互補,終會結出“共富果”。
6月29日,一場特殊的粵黔協作助農促消費產銷對接活動成功舉辦。這場“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農民受益”的活動,令惠州荔枝“圈粉”黔西南,發布的貴州冊亨荔枝品牌預告宣言,更讓冊亨荔枝精彩亮相。三百顆(貴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除現場簽訂30萬元意向訂單外,還獲得多家采購商與其預訂明年貴州冊亨荔枝的協議訂單。冊亨精品晚熟品種荔枝初步走向全國市場,成為黔西南的又一張亮麗名片。
“發展荔枝產業助農增收致富,不僅要種出好荔枝,還要暢通銷售渠道,讓荔枝賣出好價錢。”據冊亨縣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冊亨縣荔枝產業發展規劃,在“美荔傳說”基地示范帶動下,未來5年內荔枝種植規模將超萬畝,帶動更多的荔農從中受益,荔枝產業也將成為推動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一顆荔枝,連接山海。
吳宇輝說,明年盛果期,將邀請為這個項目付出心血的工作隊、技術員、各地專家,和冊亨的果農一起嘗嘗這“千里聯姻”的荔枝。那滋味里,有嶺南的陽光,有黔山的沃土,更有東西部協作釀出的綿長甘甜。
這場跨越1200多公里的“美荔傳說”,還在續寫新的篇章。
文/圖(除署名外) 黔西南日報記者查必芳 李源 惠州日報記者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