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3.1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2%;預計即將到來的“十五五”期間,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增至4億人左右。
如何為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做好服務,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
近年來,惠州各級民政部門因地制宜織密養老服務網絡,引導多方力量有序參與養老服務,持續優化養老服務供給,積極構建社區支持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讓全體老年人都能享受基本服務。面對席卷而來的老齡化浪潮,惠州該如何推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從“有”向“優”轉變,提升養老服務質效不斷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需求?
(一)
截至2024年底,惠州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61.1萬。媒體報道顯示,絕大多數老年人傾向于在家養老,這與我國多數省市“9073”養老模式比例相契合——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可見居家養老符合當下多數老年人的心愿。
一面是老年人強烈的居家養老意愿,一面是少子化加劇、家庭結構小型化及功能弱化,傳統家庭養老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對此,《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健全覆蓋城鄉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優化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專業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供給格局。各地也紛紛出臺配套政策。
近年來,惠州在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領域展開了諸多工作。例如,推進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讓長者居家更便利安全。惠州去年成為全省唯一入選民政部、財政部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的地級市,針對經濟困難的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由政府出資建設家庭養老床位并提供居家上門服務。
在筑牢兜底性養老服務網的基礎上,惠州正全力推動居家社區養老從“兜底”向“普惠”轉型,積極構建社區支持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為此,惠州統籌政策、資金、場地等資源下沉至鎮街和社區,力爭實現“一鎮街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提供全托、日托等服務)、“一村社一養老服務站點”(具備長者助餐、日間照料、康體娛樂、上門服務等功能),持續完善服務設施。目前,全市已建成運營養老機構36家,養老床位6501張;縣級綜合養老服務中心7家,覆蓋率100%;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62家,覆蓋率81%;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397個,縣、鎮、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已初步成型。
對于老年人最關注的長者飯堂建設,惠州連續兩年將其列入市十件民生實事。今年更推動長者助餐服務高質量發展,將優待對象從戶籍老年人擴至常住老年人,并加密助餐點,目前全市已建成長者飯堂(助餐點)136個。
惠州還以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長者飯堂可“刷臉吃飯”;今年市民政局發布4張養老服務地圖,讓老年人及家屬動動手指就能查詢附近養老機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長者飯堂、適老產品體驗館等信息。
(二)
盡管惠州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成效顯著,但仍面臨挑戰:相較于機構養老的集中照護,居家養老服務成本更高,目前各項上門服務多集中于政府購買的兜底保障部分,居民自費意愿不強,市場培育尚需時日;居家養老需求涵蓋多個方面,且不同年齡段需求多元,需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養老服務行業人才短缺問題在惠州與其他城市同樣存在;在數字化浪潮下,如何運用科技讓服務更精準,也是惠州亟待破解的課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海“時間銀行”模式鼓勵互助養老、重慶農村互助養老點激活鄉村資源、廈門“以老養老”合作社探索新型養老經濟模式,這些都為惠州提供了經驗和借鑒。
惠州是“志愿之城”,還可充分調動廣大志愿者特別是年輕志愿者的力量,像北京部分養老服務機構一樣,以“服務換住宿”,探索構建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參與的社會支持養老服務格局。
在智慧養老上,目前全國多地正在發展“智慧養老”,讓科技為養老服務業深度賦能。如北京正加快推動智慧養老產業發展,打造智慧養老康復輔具產業發展示范區;廣東也提出發展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惠州可加強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示范推廣,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品在銀發經濟與養老服務中的研發應用。
(三)
隨著“十五五”臨近,我國老年人口規模持續擴大,需求結構正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
針對養老服務的新形勢新需求,惠州正積極探索優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新實踐,例如在祝屋巷未來社區,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目標,打造八大為老服務場景,構建起安全守護、生活照護、醫療護理、精神關愛、智慧管理“五位一體”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同時,惠州加快推進建設一批適老產品體驗店,展示最新適老化及智能化助老產品,激活銀發經濟消費活力;組織家裝廚衛“煥新”活動,對納入補貼范圍的居家適老化改造產品給予補貼,推動更多適老化產品走進老年家庭。
此外,惠州是“工業大市”,近年來涌現一批老年用品制造行業單項冠軍。接下來可發揮這些企業的帶動作用,推動老年用品制造業加快發展。同時,利用惠州良好的生態優勢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康養旅居等新業態,促進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惠州日報記者馬海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