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街坊:最近去醫院看病拿藥,有沒感覺不一樣了?
發現藥費更省了。這得益于惠州深化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改革!目前已有超過1000種藥品、34類常用耗材納入政府“團購”,價格實實在在降下來了。
就近也能掛上“專家號”了。全市有7家鄉鎮衛生院升級為縣第二人民醫院,6家三甲醫院與51家鄉鎮衛生院建立緊密幫扶關系,推動建成24個名(中)醫工作室……分級診療的雙向奔赴,正讓專家資源沉到一線、技術能力扎進基層。
拍片、磁共振等檢查費也降了。尤其是落地實施國家立項的放射檢查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后,平均降幅超過28%!
這些惠及大家的變化,正是惠州以中央財政支持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為引擎,深化醫改送出的大禮包!通過構建系統性推進全市醫改的“1+N”政策體系,為醫療、醫保、醫藥“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動“集采惠民、支付牽引、分級提質、價格優化、智慧防控”這“五駕馬車”協同發力,讓醫療保障更優質、更可及、更可持續。
快看看有哪些具體變化→
一、集采降價更惠民
惠州市將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作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印發《關于進一步落實集采藥品優先進院采購的通知》《關于做好集采藥品宣傳引導使用的通知》等專項文件,建立醫保、衛健跨部門協作機制,壓實醫療機構集采主體責任,建立“一院一策一品種”跟蹤督導制度,全面落地國家和省級集采成果,自2019年政策實施以來,累計節省藥品費用52.2億元、醫用耗材費用12.76億元,進一步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
二、支付機制更合理
推出DIP2.0版分值庫,動態優化病種分值和調整機制。這意味著,醫保報銷關注“得了什么病、治得怎么樣”,而非檢查項目多少。在龍門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將探索試點總額付費改革,按照“總額預付、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原則,醫共體內雙向轉診患者“僅付一次起付標準”。制定65個中醫優勢病種,動態擴大基層病種及中醫基層病種至400個,實施不同級別醫療機構“同病同質同價”支付。
三、分級診療更見效
出臺《關于充分發揮醫保調節作用促進分級診療工作的通知》《關于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通過差異化報銷比例、基層醫保資金傾斜、提高門診包干標準、建立家庭病床制度和村站“一站式”結算等措施,鼓勵參保人:選擇基層機構作為門診定點、小病首選去基層就診,讓老百姓在“家門口”看好病。2024年市域內住院率達93.4%,縣域內住院率77%,基層門急診量和住院量較“十四五”初期分別增長10%、24.4%
四、價格結構更優化
制定印發《惠州市優化公立醫院醫療收入結構實施方案》,堅持每年評估、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該漲的漲,該降的降。重點提高兒科、中醫等技術勞務價值項目價格,降低大型設備檢查費用,比如磁共振平掃從827元降至505元,降幅38.94%。2021年以來累計調整5467項,建立全市同級同價體系,累計增加醫療服務性收入4.3億元。2024年新增及修訂實施技術創新項目97項支持臨床發展。
五、基金監管更嚴密
加強醫療、醫保、醫藥監管協同,促進合理診療、合理用藥。實現定點醫藥機構智能監控系統100%覆蓋,強化事前提醒、事中攔截、事后追溯全流程監管。對高額費用病例實行智能審核疊加人工核查,深化藥品“一物一碼”全程追溯應用。加強多部門協同執法,嚴厲打擊欺詐騙保行為。2024年全市公立醫院次均門診費用增長率控制在0.24%,住院費用連續4年實現負增長。
據悉,惠州將持續推進集采藥品“亮身份”、深化DIP支付改革、優化公立醫院收入結構、建設“15分鐘醫保服務圈”、深化“互聯網+醫保服務”等重點任務。
來源:健康惠州、惠城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