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第27屆蘇軾學術會在惠舉行
與會百余名專家學者114篇論文匯集研究新成果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嶺南惠州,是蘇東坡平生功業重要所在地,東坡寓惠文化,歷久彌新。
7月19日至20日,“蘇軾與惠州”——第27屆蘇軾學術會在惠州舉行,來自全國20個省市76所高校、科研機構的百余名專家學者應邀參會,圍繞“蘇軾與惠州”的主題,從地域文化、思想情感、文學成就、惠民功業、交游交往、文獻傳播等領域展開深入交流,并開展文化考察,探索穿越時空的精神價值,共推蘇軾研究邁向新臺階。
第27屆蘇軾學術會現場。惠州日報記者朱金贊 攝
此次學術會由四川省蘇軾研究會、惠州市東坡文化協會、眉山三蘇祠博物館主辦,寶雞市蘇軾文化研究會、常州市蘇東坡研究會、儋州市東坡文化研究會等協辦。這是繼1984年第三屆蘇軾學術研討會后,第二次在惠州舉辦的蘇軾研究學術盛會,并遴選出百余篇論文參會,體現了蘇軾研究的新穎、新銳與新風。
12位專家學者主題發言聚焦“東坡與惠州”
學術會上,12位專家學者分別進行主題發言,闡述蘇軾的人生境界、文學成就、哲學思想、文化影響、當代傳承、海外傳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堪稱一次學術盛宴。
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四川省蘇軾研究會會長潘殊閑表示,從中山古國定州到嶺南古邑惠州,這一最長貶謫遷徙路上蘇軾經受了身心的嚴峻的考驗,同時也領略了眾多的大美山川與人文勝跡。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與對話中蘇軾深刻感受人世間的起伏和曲折,也讓他在沿途與故交新朋的交往中思考人生的哲理與意趣。這次的嶺南貶謫,讓東坡在“曠達”的基礎上,增添了“篤定”與“堅韌”的境界。
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阮忠認為,蘇軾流貶黃州、惠州、儋州三州,文學成就沒有隨著流貶達到最高峰,在黃州后漸趨下行;他的生活沒有隨著流貶越來越好,在惠州最為愜意;他在儋州心態最為平和,這是他人生的境界,也是他詩文的境界。他的經學三書始于黃州,跟進于惠州,最終在海南完成。
《惠州學院學報》原主編、惠州市東坡文化協會名譽會長王啟鵬論蘇東坡寓惠時煉就的“天地精神”時認為,蘇東坡到達惠州后,運用“超然物外”的審美意識看待外物,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為惠州百姓做了大量好事,從而使其思想達到了“天地精神”境界。
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海南省蘇學研究會副會長海濱簡論蘇軾與羅浮文化的關系,認為蘇軾貶謫嶺南,與羅浮結緣,恰恰是蘇軾獨具的坡仙屬性與羅浮互相生發,蘇軾大量的惠州書寫為羅浮賦型賦性賦能,以至于蘇軾自己也成為羅浮文化景觀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是蘇軾與羅浮的“雙向奔赴”,也是今人與羅浮東坡的“雙向奔赴”。
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秀林探究了疾病視角下蘇軾謫惠時期的人地關系,他認為蘇軾在貶謫惠州期間疾病多發,極大地影響他的身體,進而間接影響他的精神,“蠻風蜑雨愁黃昏”的困境顯現了他與惠州人地關系的緊張,而“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又傳達了他與惠州人地關系的和諧。無論是超越疾病之苦進而審視自我內在,還是對貶謫地的態度從蠻村到作“歸老計”的吾鄉的變化,蘇軾都實現了精神上的超越。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燕和四川輕化工大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萬燚,更是展現國際化的蘇軾研究成果。王燕分析英國漢學家翟理斯的游記《從汕頭到廣州》,呈現了19世紀末西方視角下的惠州西湖蘇軾文化景觀,為探討蘇軾文化的國際化傳播開辟了新的路徑。萬燚通過美國漢學家唐凱琳、艾朗諾、管佩達等人關于蘇軾嶺南謫居的研究成果,分析美國漢學家主要從人格心理的角度解剖困境中的蘇軾,角度新穎,觀點別致,為國內學界提供了他者的理解,帶來頗多啟迪。
學術會期間,還舉行分組討論,與會人員圍繞“文學·思想”“文獻·交游”“傳播·接受”三個話題暢所欲言,深入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凝練學術成果。與會人員還實地走訪惠州蘇東坡祠、東坡紀念館等地,親身感受蘇東坡曠達超逸的人生境界、深沉博大的濟世情懷、生生不息的創新精神。
114篇學術論文開辟研究新境界
近年來,惠州全力保護“蘇跡”文物、挖掘東坡文化資源,修復蘇東坡祠、建立東坡紀念館,活化文脈、整理文獻,出版書籍,會同儋州、黃岡、眉山等國內多個城市輪流主辦“東坡文化節”,舉行“東坡粉絲大會”以及“壽蘇會”,開展一系列蘇軾文化學術研究與成果推廣,特別是在新時代積極傳承弘揚東坡精神,在深入研究考證“東坡寓惠行跡”的基礎上,推廣優化“東坡游徑”,融入文旅、文創開發,打造了東坡文化催動文旅產業發展的創新格局。
此次學術會,在惠州——蘇軾鐘情的“平生功業”之地再度舉辦,引起廣泛關注,自2024年10月發布征文通知以來,組委會累計收到來自全國2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43家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新聞等單位的論文200余篇,經審核共遴選114篇論文參會,集結成冊,反映了蘇軾學術會議的超高人氣以及會議承辦地惠州的吸引力。從大會遴選出來的114篇論文,體現了新穎、新銳與新風的特點,其中,主題“蘇軾與惠州”共有論文40余篇,新穎突出,研究的深度、廣度進一步拓展;有一批論文選題新、視角新、材料新、觀點新、方法新,展示了學術的新銳,表現出一種求真求實求新的學術精神與學術品位;還有一批學術新人嶄露頭角,新風撲面。
記者了解到,此次學術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既有41年前參加第三屆蘇軾學術研究會的資深專家,也有近年活躍于蘇學界的中青年學術骨干,還有一批在讀的博士和碩士生代表,代表了當下蘇軾研究的主體力量。
惠州市東坡文化協會會長張德輝致辭表示,惠州,這座被東坡先生視作“第二故鄉”的千年古城,承載著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的詩意棲居的記憶,更銘刻著東坡興修水利、施醫濟藥、仁善親民的民生印記,其才情與風骨已融入惠州山川大地和百姓心靈,成為中華文化燦爛星河中的璀璨瑰寶。時隔41載,蘇軾學術會重回惠州,意義深遠,搭建了深層次交流的學術平臺,匯聚國內各地研究力量,深入挖掘東坡文化蘊藏的人文精髓與精神價值,同時也是在全球化與數字化蓬勃發展的新時代語境下,面向未來的全新啟程,書寫東坡文化傳承創新的新篇章。
“東坡成為惠州的文化代言和‘歷史網紅’,東坡與惠州,構成中國文化現象中不可忽略的‘人-地坐標’。”惠州學院原黨委副書記羅川山表示,這次學術會走進惠州,共話“蘇軾與惠州”主題,有著跨越歷史的時代價值,期待大家繼續堅守蘇軾研究的陣地和舞臺,擦亮東坡文化品牌,打造出一批東坡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卓越成果,為惠州東坡文化建設和文化事業貢獻力量。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劉巧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