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3月8日早晨5時15分,在廣東河源市東源縣新回龍鎮(震中位于北緯23.84度,東經114.52度)發生4.5級有感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當天下午13時21分,相同地方發生了一次3.4級余震,震源深度8公里。此前的2月11日,河源市源城區也發生了4.3級有感地震。經了解,河源市區當天的震感強烈,珠三角等地震感明顯,震中當地未接到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情況報告。
有感地震在河源近期頻繁發生,且在一個月內,河源接連發生兩次4級以上地震,彼此之間是否有關聯?河源今后的地震預期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昨日(3月8日)下午,廣州日報記者專門前往位于新豐江河畔的廣東省地震局新豐江地震監測中心站,走訪了該站高級工程師李敬站長。
據李敬介紹,河源屬于“老震區”,從2012年起尤其是近兩年以來,河源地區地震活動有所增強,但從廣東乃至華南地區來看,目前的地震活動都處在正常范圍之內。當地處在河源—邵武斷裂、人字石斷裂等斷裂帶上,所以河源地震發生頻次相對較多,李敬告訴記者,從河源地區的地質構造來看,近期發生的地震都是構造地震,與區域應力增強和活動構造相關;從空間分布來看,2月11日4.3級地震發生在新豐江水庫的大壩附近,本次地震則發生在庫區西北區域,從小震群空間位置分布來看的話,兩次地震并不在同一個地方,屬正常地震活動。
李敬稱,從地震監測情況看,震中周邊2012年以來發生的4級以上地震,包括2023年2月11日發生在河源市源城區的4.3級地震,上述地震的震源破裂類型均符合走滑型地震特征。3月8日發生的地震,震級比2月11日震級要略高一些,地震所釋放的能量也有所增加,李敬介紹,從往次地震監測情況來看,當河源地區發生4級以上地震時,珠三角地區均可感受到比較強烈的震感,尤其是居住在樓層較高的市民,其震感可能更加強烈。李敬告訴記者,主震過后一般有余震發生,今年2月11日10時41分,河源市源城區發生4.3級地震發生后,當天下午14時35分,又在相同地方再次發生2.8級余震,李敬稱,河源地區地震頻次近期雖然呈現周期性起伏,但從歷次地震規律看,主震后的后續余震多呈現衰減過程,公眾不必因地震次數增加而過度恐慌。
廣東省地震局相關專家根據震中附近構造特征、歷史地震活動、地震序列類型、地球物理學異常等綜合分析,也專門作出了研判,河源3月8日發生4.5級地震的原震區,近幾日發生5.0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發生地震后,如何應對?廣東省地震局信息中心(公共服務中心)主任黃騰浪為此也作出了建議,一旦發生地震,要采取就近避震原則。若在高層室內,不要盲目逃離,在能夠形成支撐的地方進行避險,用書包、坐墊或者手護住頭部,蹲下降低重心;若在平房內,可盡快撤離到室外,但要避開高架橋、樓房、廣告牌、玻璃幕墻等,避免造成傷害。黃騰浪稱,家中也可以常備一個應急包,配備飲用水、手電筒、急救藥品等物資,以備地震時急需。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曾煥陽 通訊員: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