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了,終于又尋回了自己的根。”近日,來自馬來西亞吉隆坡的華僑李永豐,在廣州市番禺區僑聯和白云區人和鎮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找到自己位于人和鎮漢塘村的家,也找回了自己失散多年的親人。
華僑李永豐(左一)找回了自己失散多年的親人,通訊員供圖。
多次與家鄉擦肩而過,但又失之交臂
“與親人失散應該有70多年,我們這一支離開家鄉已經有100多年了。”今年已經81歲的李永豐回顧家族變遷,感慨地說道。上世紀20年代初,李永豐的父親和伯父及姑姑一起下南洋謀生。“我的父親是木匠,有手藝,考慮當時國內特殊的環境,就想到國外找一條生路。”李永豐說,中國的抗日戰爭爆發后,其實馬來西亞也受到了波及,但是其父親當時沒有多余路費回國,只能在那里努力生存下去。
憑借著手藝和勤奮,李永豐的父親和伯父在當地站穩了腳跟,并把家人也接了過去。“當時父親和伯父都已經成家了,最大的堂哥、堂姐都已經出生了。”李永豐說,那時候,伯父一家就住在他們家隔壁,他現在還記得小時候與堂哥一起玩的時光。
正在一步步變好的生活,在1943年出現了大的變故。這一年,李永豐出生,在他出生僅三個月的時候,父親去世了。“我一共有六個兄弟姐妹,其中兩個夭折了,父親去世后,家里全靠母親操持。”李永豐說,因為沒有見過父親,自己對家鄉的記憶只有“番禺縣羅漢塘村”幾個字。
上世紀50年代,李永豐的伯父聽說國內可以分田到戶,留下兩個女兒,便帶著兒子們回國了。“那時候,我五歲左右吧,從此再也沒有伯父一家的消息。”李永豐說,讓其更難過的是,之后他們與姑姑一家和兩個堂姐也失去了聯系。
“尋找的念頭一直都有,但是年輕的時候為了生活,沒有能力,后來幾次回來找,都沒找到。”李永豐說,他曾經從廣州市區出發到不同地方找,但都沒有成功,而且好幾次在白云國際機場與家鄉擦肩而過,“我還在吉隆坡李氏宗親會的活動中,看到了漢塘村征拆前拍的全景視頻,當時不知道這就是自己的家鄉。”
半張照片成功尋親,再續百年親情
“如果我在有生之年找不到,以后兒孫不一定會找。”李永豐說,這次回國后,他求助了番禺區僑聯,才知道番禺縣已經變成番禺區,所轄范圍小了很多,而且當中也沒有羅漢塘村。在番禺區僑聯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他們最后找到人和鎮僑辦,最終找到了漢塘村。
“當時一聽是羅漢塘村,我就知道這次尋親肯定會成功了。”人和鎮相關負責人介紹,李永豐到漢塘村尋親時,當地有失散親人的村民也前來求證,他們很快就憑借一張照片確定了對方的身份。
李永豐尋親的依據,只有半張照片和一個名字。李永豐手里有伯父和父親合影的半張照片,一直以來,他都以為那半張照片上的人是自己的父親,直到這次尋親,才從堂哥李潤松那里得知,原來自己手上拿著的一直是伯父的照片,而且李潤松他們一直保留著伯父和父親兩個人的合影。“我以為當年兩兄弟有矛盾才剪掉照片,知道是伯父的照片后,我覺得應該不是這樣的。”李永豐說道。
左為漢塘村老黨員持有照片,右為李永豐持有照片,通訊員供圖。
在李潤松的手里,至今還珍藏著一張其在馬來西亞讀書的學生證。由于時代久遠,他已經不知道學生證上面的英文表達什么意思。這次李永豐回來也揭開了他的謎團。李永豐逐句翻譯了學生證上面的英文內容,兩個人一起回憶了小時候的很多經歷。“我一直記得小時候在馬來西亞生活的場景,也一直惦記著在那邊生活的親人,可惜我們也不知道該怎么去尋找。”李潤松告訴記者,堂弟回來尋親彌補了他們心中的遺憾。
除了找回伯父一家,李永豐還有一個心愿,就是找回母親那邊的親人。李永豐的母親來自鐘落潭竹料,她到馬來西亞后就再也沒有回來過,生前的心愿是希望可以找到自己的親人。由于信息過少,此次李永豐未能成功找到母親家族的親人。
回國尋親5天,除了與親人敘舊,李永豐還對人和鎮進行走訪了解。“家鄉發展得很好,親人的日子過得也很好。”李永豐說,他在馬來西亞是做機械制造類生意的,生產的產品遠銷歐洲和亞洲多個國家,人和鎮是白云國際機場所在地,地理位置優越,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回到馬來西亞后,他會和自己的兒孫介紹人和鎮,讓他們有機會回來投資興業。
文/郭珊
通訊員/劉珍 楊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