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我是澳門人,有人說我是香港人,但我會說我是大灣區人。”
3月7日上午,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何超瓊的精彩發言迅速圈粉。
無獨有偶,四年前的全國兩會也有相似的一幕:曾任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的霍啟剛表示,不想用“北上”形容去粵港澳大灣區,這給人的感覺就好像很遠,它只不過是一個家的擴大,一個家的延伸。
知其所來,才能明其所往。從“澳門人”“香港人”到“大灣區人”,從“北上”到“家的延伸”,措辭之變所折射的,是深層次的身份認同問題。
粵港澳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本就彼此相融、不可分割。正如何超瓊所言:“粵港澳大灣區內9個城市加兩個特區,大家同飲一江水,同享千年嶺南文化,都喜歡吃皮蛋瘦肉粥,也都具備吃苦耐勞的品德。”
這份對大灣區的屬地認同和情感認同,既是感性的流露,也蘊含著理性的判斷——在看好大灣區發展的同時,也傳達出一個懇切的號召:對個人未來的想象和期許,不必囿于某個具體的城市,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擁抱機遇,舞臺會更廣,天地會更寬。
握指才能成拳,合力方可致遠。今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實施四周年。粵港澳三地協力融通,已經結出累累碩果,這片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正在加速釋放出強大的發展勢能。
數據最有說服力。截至2022年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近13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約3萬億元;大灣區常住居民超過8600萬,越來越開放的大灣區,正在吸引各方人才集聚于此。作為一名有影響力的企業家,何超瓊正是其中的見證者、推動者和參與者:“這些數字代表著什么?我看到的是龐大的市場、豐厚的人力資源以及無限的發展潛力。”
一句帶有“家常味兒”的“我是大灣區人”,說出了軟硬聯通的獲得感,道出了民心相通的歸屬感。而在港澳青年之中,這種“默契”也越來越強。在同一場“委員通道”中,全國政協委員馬志毅就表示,在推進青年工作過程中發現,越來越多的青年十分關心大灣區建設,讓他們把握時代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正當其時,也正當其用。
勇立潮頭,灣區再出發。今年,“粵港澳大灣區”連續第七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多位代表委員聚焦大灣區建設建言獻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新模式,向國際一流灣區不斷邁進,粵港澳大灣區大有可為、未來可期。相信隨著大灣區從美好愿景一步步化為生動現實,越來越多人從心底愛上“大灣區人”這個新身份,并從中感到滿滿的驕傲、穩穩的幸福。
(撰文 鐘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