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預定利率人身險產品將告別市場。 東江時報記者周楠 攝
“3.5%復利的產品真的要成為過去式了!”近段時間,不少市民的朋友圈頻頻被保險經紀“停售”等文案刷屏。市場一直有“預定利率3.5%的產品停售”的傳聞,近來,多家保險公司證實該消息屬實,監管部門近日陸續對保險企業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在7月31日24時前下架預定利率高于3.0%的保險產品,部分保險公司已發布產品停售通知。得知消息后,部分市民匆忙“上車”,業內人士提醒,無論是目前3.5%利率的產品,還是今后降到3.0%的產品,市民還是要根據自身資產情況理性購買。
3.5%預定利率人身險產品將全面下架
“再說一遍,本月下架,要買增額壽險的朋友趕快上車”“利率下行通道中,3.5%的收益錯過不再有”……最近,朋友圈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銀行代銷的增額壽險產品,多家銀行保險客戶經理紛紛催促投資者趕在停售期限前“上車”。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此次窗口指導有跡可循。今年3月,監管部門就保險公司產品利率、投資收益、負債承保等問題進行研討座談,引導人身險產品降低負債成本,加強行業負債質量管理。4月下旬又陸續召集相關保險公司開會,主要針對壽險公司調整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控制利差損。
隨后,市場就開始傳言監管開展窗口指導,要求壽險公司調整新開發產品的定價利率,控制利差損,將新開發產品的預定利率從3.5%降到3.0%。從今年4月起,保險從業者就開始在各種渠道造勢,宣傳預定利率3.5%的產品即將停售,當時普遍傳言監管將于6月30日“一刀切”。
“一個時代結束了,月底告別3.5%!”類似的話術在朋友圈持續轟炸,6月底達到高潮。記者了解到,6月確實出現一輪產品停售高峰,很多公司來不及事先打招呼,中午出通知,晚上就停止出單,初步估計有80%左右的產品已停售,仍在售的也隨時可能關閉。
近日,監管部門已對人身險公司進行了通知,要求人身險公司于月底前停售預定利率不匹配產品。不匹配產品覆蓋預定利率3.0%以上壽險產品、預定利率2.5%以上分紅險產品以及最低保證利率2.0%萬能險產品等,這意味著,此前關注度較高的3.5%預定利率的人身險產品最遲將在7月31日退出市場。此舉將影響保險期限超過一年的幾乎所有人身險產品,除了年金、終身壽險、重疾險等以人身保障為主的產品,也包括投連險、萬能險等理財類產品。
“雖然這幾個月一直有各種下架通知,但近幾天非常密集!币晃槐kU經紀人表示,已接到泰康人壽、中韓人壽等多家保險公司相關產品全面下架通知。與此同時,一位股份行理財經理稱,該行代銷的3.5%預定利率終身壽險,將在7月31日正式退市,3.5%復利時代即將成為過去式。
保費預計將普遍上漲10%~20%不等
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之所以受到廣泛關注,是因為其關系到保險消費者的利益。所謂預定利率,是指人身險產品在計算保費及責任準備金時,預測收益率后所采用的利率,本質上是保險公司因為使用客戶的資金,承諾以年復利的方式給予客戶的回報。
保險人士介紹,預定利率決定保險產品的收益率。以年金險為例,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預定利率越高,相同時間內被保險人獲得的生存金、滿期金等收益也越高。并且,預定利率在客戶投保時就已鎖定,保險期內不受基礎利率、市場利率等外部環境影響。
此番換擋,業內人士表示,對于壽險和年金險投保人來說,預定利率換擋,投保人收益會下降;而對于長期重疾險投保人來說,預定利率換擋,投保人在投保時要交的保費會更高。但從長期看,這對整個保險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有著正面積極的影響,同時有利于保險消費者的長期利益。
那么,產品漲價幅度是怎樣的?東吳證券的一份研報顯示,預定利率越低,毛保費上漲幅度越大。當預定利率從3.5%下調到3.0%后,年金險、終身壽險、定期壽險、兩全險和健康險對應毛保費漲幅分別為18.4%、19.5%、3.5%、7.5%和16.4%。據此前分析師的預計,最遲8月起,新上市產品價格預計將普遍上漲10%~20%不等。
在此背景下,保險產品是否還有吸引力?從保險產品本身的角度,英國精算師協會會員及泰生元精算咨詢公司創始人毛艷輝表示,保險產品的魅力與優勢,不只是收益,更重要的是它在傳承以及資產配置方面的法律屬性、安全性以及不可替代的手續簡單等優勢,它和銀行理財、權益類理財產品并不沖突,并不會因為預定利率的下行而失去魅力。
此外,在預定利率切換的“換擋期”,業內也正在加速“自我革新”,新壽險產品的切換已然拉開序幕。包括平安人壽、陽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在內的多家保險公司率先切換壽險產品,開始批量上新新預定利率下的產品試水,此外一些保險公司還在加速創新,比如除了保障型產品,還推出新型分紅型產品等。分紅型保險產品不僅能夠讓投保者共享險企經營收益,也能幫助險企抵御利差損風險,被不少業內人士寄予厚望,有望接替增額終身壽險成為市場“新歡”。
部分投資者想“趕末班車”
隨著存款利率不斷下行,以及理財、基金等產品收益波動較大,3.5%且復利的保險產品在理財市場顯得“鶴立雞群”,大量出于儲蓄及養老規劃的人選擇購買保險,而“3.5%的保險產品將集中下架”消息傳出,更是掀起了推銷增額終身壽險的熱潮。
在經歷了多位理財經理的輪番營銷,對比了10多款保險產品后,市民宋女士終于趕在“末班車”前下定決心:用到期的一筆50萬元大額存單,買一款保險產品。“我這幾年一直是存大額存單,但是早幾年有4.3%的利息,現在最高只有3.3%,后面估計會更低,所以前段時間銀行下調存款利率的時候,想到錢沒有好去處了,我多少有點焦慮。”近兩個月,宋女士發現銀行、保險工作人員總是在朋友圈發布“3.5%利率產品要停售”的內容,多方因素觸動之下,宋女士決定購買一款保險產品,“客戶經理給我算了一下,6年賺10.7萬元,就是年化單利3.57%,我就把它當作存了6年的大額存單!
“存款利率下行,為了讓資產少‘縮水’,今年以來購買利率3.5%保險產品的客戶確實比較多,有的將資金從存款轉出來,有的從基金、股票賬戶里取出來!蹦硣秀y行人士介紹,當前多數理財經理都會把增額壽險作為推薦產品向客戶優先推薦,因為其優勢在于固定和復利,長期來看,現金價值不錯。
記者采訪多家銀行及保險公司了解到,市場上常見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通常采取期交模式,交費期限有3年、5年、10年、20年不等。從第二個保單年度起,保險金額按基本保險金額的3.5%每年“復利”增加。比如,某銀行一款在售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繳費5年,年交保險費10萬元,第五年交足保費后現金價值是506804元,但到第10個年頭,現金價值可達600150元。正是基于可觀的現金價值,以及出于資產保值的想法,不少高凈值客戶紛紛選擇購買了增額人壽險。
也有投資者對增額終身壽不太感興趣!敖鼇硭⑵涟愕臓I銷我早就注意到了,但并沒有上車的打算!90后會計師李女士告訴記者,“我想博取更高的收益,現在投資市場波動大、不穩定,收益不行,但放長時間,十年甚至二十年,我覺得最后收益肯定要比增額終身壽險可觀。”市民馮先生則表示,主要是手中沒有那么長時間用不到的閑錢,一旦投保,少則五六年,多則一二十年動不了這筆錢。
小提醒
投資勿盲目跟風 根據自身需求理性選擇
業內人士提醒,無論是目前3.5%利率產品,還是今后降到3.0%的產品,市民不要被所謂的“高收益”沖昏了頭,消費者應該全面認識人身保險產品的保障和理財雙重屬性,要根據自身資產情況理性購買。
“產品下架與否要根據自身需求理性選擇,不能盲目跟風!泵G輝表示,選擇增額終身壽險,保險公司的安全性以及穩健性尤其重要,首先應匹配適合自己年限的產品,其次再關注收益,最主要是要注意保單架構,確?梢詫崿F自己的心愿與財富歸屬。
據悉,增額終身壽險是壽險的一種,因為“增額”的特點,讓其具備了部分理財功能。購買時,投資者需詳細了解增額壽險,特別是不能將其簡單地與國債、銀行存款等產品比較。一些客戶經理會偷換概念,將增額壽險稱為儲蓄型保險,這是不對的,因復利呈現較高的現金價值是增額壽險的優勢,但并不能把保險和保本保息的存款同日而語。需要關注的是,若投保人在保費交滿前退保,保單的現金價值將受到較大折損。例如,投保人第一年交納保費20萬元,若在該年度選擇退保,則僅能退回7萬余元。另外,部分增額終身壽險產品提前支取會受到限制。因此,投資者購買此類產品時,最好確定這筆錢是短期內不用的資金。
惠州保險行業協會有關人士表示,投資者一定要選擇與自身經濟實力相匹配的產品,認真了解保險產品的繳費形式、現金價值、保險合同失效權益等,否則中途退保會造成損失。在選擇相關保險產品時應關注四方面:產品解綁是否靈活、產品現金價值水平、現金價值超過投入保費時間的早晚、保險產品的附加服務。
東江時報記者劉乙端
本版投資建議僅供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