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市工商聯召開民營企業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動員部署會
提振信心堅定決心 共謀高質量發展
“這次誓師大會,溫暖了廣大民營企業家的心。”惠州市工商聯常委、市會展行業協會副會長、市聯豐創展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小雁說道。
為深入貫徹落實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2月2日下午,廣東省工商聯以“堅定信心決心 助力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舉辦廣東省民營企業家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誓師大會。惠州市、縣(區)工商聯設立分會場,組織廣大民營企業家代表通過移動終端同步收聽收看現場直播。直播結束后,市工商聯隨即召開了惠州市民營企業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動員部署會,廣泛動員全市民營經濟人士積極響應,準確把握大勢、堅定發展信心,把企業自身發展融入大局大勢中。
2月2日,廣東省民營企業家共同推動高質量發展誓師大會(惠州分會場)。 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楊建業 朱金贊 香金群
“惠州未來可期大有可為”
參會的企業家們和行業協會代表紛紛表示,省、市高質量發展大會催人奮進、激揚斗志,大家信心滿滿。特別是2022年惠州逆勢上揚,2023年又定下GDP增長7%的目標,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東部門戶,高質量發展未來可期大有可為。
“受三年疫情影響,很多企業都在徘徊,在這關鍵時刻,省委、省政府及時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省工商聯跟進召開誓師大會,給我們鼓了勁、吃了‘定心丸’。”惠州市總商會副會長、市白馬贏聯商貿城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藍洪劍表示,他將把這一積極“信號”和“信心”傳導給商會會員,以商會的高質量發展引領企業做大做強。
廣東省工商聯常委、惠州市工商聯副主席、市青年企業家聯合會會長、廣東麗日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吳芳華表示,一定將省市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和誓師大會的“大禮包”,傳達給市青企聯所屬會員和麗日集團所有員工,鼓勵大家抓住商機、做好準備、練好內功,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青年企業家的力量。
徐小雁更直言,她深耕農業領域,現在更有信心做好農業“三產融合”,相信廣大從事農業領域工作的民營企業家一定會把握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重大機遇,建設更多高質量發展的“興村民企”。
爭當助力高質量發展生力軍
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工商聯黨組書記魏海勇感謝民營企業家們對惠州市工商聯的信任和支持。他表示,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作出示范,是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賦予廣東新的重大使命。兔年首個工作日上午,廣東省就召開高質量發展大會,當天下午,惠州市委、市政府隨即召開企業家座談會、發布《惠州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吹響了高質量發展的沖鋒號。惠州民營企業要趁著經濟持續回升的良機,堅定不移把高質量發展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抓緊抓好,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拿出“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爭當助力惠州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魏海勇表示,今年,市工商聯機關將進一步深化部門合作機制,開展政策解讀、走訪調研、答疑釋惑等活動,推動惠州各項政策快速精準直達企業;持續深化深調研、政銀企合作、民企“直通車”等經驗做法,進一步建立健全政企溝通協商機制,引導縣(區)工商聯加強對當地民營企業的支持,全面推動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曬建議
參政議政聚奮進之力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之年。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加快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在剛剛閉幕的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多位來自市工商聯的市政協委員攜帶精心撰寫的提案建言獻策,助力惠州凝聚奮進之力。他們關注的重點是哪些?快來看看。
◆翁國平(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聯(總商會)副秘書長、市互聯網協會秘書長)
高規格設立“惠州企業家日”
翁國平。 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楊建業 朱金贊 香金群
惠州市第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期間,翁國平建議,惠州應高規格設立“惠州企業家日”,并以此為契機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充實企業家精神內涵,壯大惠州市企業家群體,團結帶領廣大企業家在加快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當下惠州優化營商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打造一流城市,需要廣大企業家繼續大力發揚銳意進取、拼搏奉獻的精神,需要以多種形式表彰有突出貢獻的杰出企業家,持續提升惠州企業家形象。翁國平建議積極銜接各級各類傳統媒體和微信、視頻號、抖音、小紅書等網絡平臺,對惠州優秀企業家創業事跡和突出貢獻進行廣泛深入宣傳報道,打造惠州企業家集體品牌。
◆楊少偉(市政協委員、市工商聯副主席、廣東煒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整體提升環西湖文化街區
楊少偉。 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楊建業 朱金贊 香金群
“惠州坐擁‘半城山色半城湖’,又有‘一街挑兩城’的中國城市典范古城架構,但歷史文化街區和文旅景點仍然存在基礎設施不夠完備、地域特色不夠鮮明、文旅融合不夠深入、資源產業轉化不夠充分等問題,這需要在日后的規劃打造中加以改進和提升。”在市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期間,楊少偉建議,推動環西湖文化街區整體提升,塑造惠州文旅發展新優勢。
楊少偉認為,活化的歷史文化街區能煥發新的生命力,成為推動文旅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例如惠城區水東街、祝屋巷活化后煥然一新,吸引全國各地游客紛至沓來。
目前,惠州6條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有4條(北門街、金帶街、水東街、鐵爐湖)在惠州西湖周邊,楊少偉建議惠州立足全球和區域文化競爭,在推動惠州西湖文化品牌升級過程中,以擦亮“蘇東坡文化IP”為主抓手,借鑒其他地市成功做法,推出東坡遺跡游、東坡宴、東坡主題演出等文旅產品,形成文化創意圈和生態鏈。“我們甚至可以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強大吸引力,開發東坡文化研學教育,吸引更多海內外學者、學生到惠州研學,將惠州西湖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東坡文化研學基地,形成‘文化+研學’雙管齊下效應。”
同時,他建議,惠州應堅持規劃先行,有序開展規劃編制工作:成立歷史文化街區專家組或者保護修復工程管委會,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復進行論證;實施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最終將文化遺產保護融入城市發展。鑒于水東街、金帶街正在開展升級改造,他建議下一步在積極推進中山公園(府城遺址公園)升級改造過程中,將北門街活化利用提上日程,同時盡快啟動鐵爐湖改造。
楊少偉特別提出,在保護開發歷史文化街區過程中應重視底蘊傳承。他建議,對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胸懷珍愛之心、尊崇之情,除了修舊如舊,還應調整街區內業態,恢復街面傳統老字號,同時發展特色民宿、咖啡館、書屋等文化空間,舉辦本土文藝演出、主題展覽、非遺展演、民俗節慶等文化活動,將惠州歷史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發展全過程,推進文物資源變旅游景區、名人故居變文化窗口、工藝美術變精品業態、民居建筑變創客基地、地方民俗變旅游節事,通過讓歷史文化街區保存城市文脈,留住海內外游客。
◆邵燦輝(市政協委員、市工商聯執委、廣東三輝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打造惠州特色動漫IP
邵燦輝。 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楊建業 朱金贊 香金群
“目前惠州‘動漫工廠’正處在從企業集聚到產業集聚的關鍵節點。”邵燦輝攜建議《文化賦能工業 打造惠州特色動漫IP》參加大會。
“動漫工廠”是指根據影視游戲動漫IP,加工生產具有一定文化符號的潮流玩具、手辦雕像的工廠,是工業和文化跨界融合的新興行業。根據社科院及國內多家產業研究院的報告顯示,中國潮玩的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63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超35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高達34.08%,按此增長率,2027年國內潮玩市場規模將突破1600億元。中國玩具協會發布的《白皮書》直言,動漫產業已成為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消費升級的新亮點。
“在這一千億規模的新賽道,惠州發展迅速、基礎雄厚、特色鮮明,已現產業‘虹吸’趨勢。”邵燦輝分析稱,惠州是廣東乃至世界最大的手辦雕像生產基地,承接了全球約70%的產能。據天眼查詢,惠州專業生產潮流玩具的企業有2885家,2021年產值300多億元;專業生產手辦雕像的企業有3000多家,2021年產值280多億元,吸引了諸多世界頭部品牌方如萬代、P1S、QS、良笑等爭相來惠“下單”。
他表示,近期,中國行業龍頭企業潮流玩具公司泡泡瑪特擬在惠布局部分產能;京東等電商平臺有意在惠開設玩具直播銷售平臺;北京盛世順景文化傳媒、廣州達力動漫,以及湖南省動漫游戲協會、廣東省動漫行業協會、香港動漫畫協會等頭部文創資源也相繼落戶惠州。
邵燦輝認為,惠州動漫產業鏈雛形已現,但與打造成特色工業IP還有一定距離,還存在缺少資源整合、缺乏行業統一準則、缺乏原創IP和頭部資源、產業扶持政策不足等問題。他建議拓展空間,推動集群發展,在動漫工廠聚集區規劃動漫特色工業園區或者在現有大型工業園區騰挪一定空間,把動漫工廠盡量集聚在一個生產區域,集中提供基礎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吸引上游原創IP和下游銷售平臺向惠州聚集,通過推動產業全鏈條發展,加快形成產業規模效益、特色品牌效應。
邵燦輝同時認為,產業要做大做強做優離不開政策的支持。他建議惠州在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增設扶持動漫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并針對行業特點出臺系列可實施、可落地的扶持政策,推動產業集群向上突圍。他還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引導成立行業協會,整合和優化資源;引導中、高等院校開設動漫影視專業培養人才,推動惠州動漫工廠從學習模仿走向獨立原創。
◆盧修學(市政協委員、市工商聯常委、市天圖數據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把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列為民生實事
盧修學。 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楊建業 朱金贊 香金群
隨著老齡人口數量不斷增加、預期壽命不斷延長,失能老人數量逐年攀升。多病共存的失能老人不僅需要照料,還需要醫療護理,這讓許多家庭陷入“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為破解這一現實難題,盧修學建議,把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作為今年的民生實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迅速推進此項工作。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指的是以長期處于失能狀態的參保人群為保障對象,重點保障重度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等所需費用的制度,被稱作除養老、失業、工傷、生育和醫療這“五險”之外的“第六險”。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盧修學表示,全國49個城市已建立長期護理險制度,參保人數達1.34億人,累計172萬人享受長期護理保險待遇。目前,我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有60.7萬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占8.5%,總數超過5萬人。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既能讓失能老人享受到更好的護理服務,也能減輕失能老人家庭的經濟負擔。
盧修學建議惠州成立專職協調機構,在借鑒先進城市經驗做法的基礎上,對長期護理保險的籌資模式、基金管理、保障內容和服務標準等進行深入研究,制訂《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實施方案》,做好頂層設計、進行整體規劃,建立全市統一規范的長期護理保障制度。
盧修學表示,在推動該項工作落地過程中,惠州還應引進或者整合專業化的失能等級評估機構,依據國家醫保局辦公室、民政部辦公廳制定的《長期護理失能等級評估標準(試行)》,開展失能等級鑒定,為長期護理保險待遇發放提供依據和標準。同時,配套制定各種培育引進人才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人加入護理行業,有效擴充護理服務員隊伍,破解當前專業護理人員極度短缺的難題。
“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制度創新,是讓老年人‘有尊嚴地老去’不再沉重的破解之法。”盧修學稱,辦好這件民生大事,意義重大,普惠大眾。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馮麗均 通訊員聶承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