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人口老齡化問題愈發突出,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愈發受關注。除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同樣不容忽視。不少家庭發現,長輩除了身體不適,還常出現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暴躁易怒等表現,這些往往是心理健康問題的信號。一旦沒有及時發現并干預,可能影響老人的生活質量和晚年幸福。
關注老年心理健康,需要從“心”出發,用“心”守護,既要察覺他們的情緒變化,更要主動給予理解與陪伴,為他們筑牢心靈防線,讓晚年生活更添暖意。
老年焦慮
警惕不良情緒長期累積蔓延成“焦慮癥”
78歲的林奶奶在一次摔倒住院后變得情緒多變。即使后期康復痊愈了,但是只要身體有一點小痛,她就擔憂自己的病治不好,不斷地問醫生,甚至出現各種擔憂,擔憂花錢,擔心拖累子女,經常憂心忡忡。最后,在家人的陪同下看了心理醫生,確診為焦慮障礙。經過及時干預,林奶奶逐漸好轉。
像這樣有焦慮情緒的老人有不少。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藍皮書報告《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現狀》顯示,隨著年齡增長,7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焦慮情緒顯著上升,低齡(60~69歲)、中齡(70~79歲)和老齡(8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焦慮問題發生率為12.6%、16.0%和15.6%。
多多理解與陪伴老人,為他們筑牢心靈防線。
焦慮情緒一旦長期累積,達到比較嚴重的程度便會引發焦慮癥。記者了解到,老年焦慮癥是以過度擔憂、軀體不適及自主神經紊亂為特征的心理疾病,多發于60歲以上人群。其發病原因很多,其中與性格、生理衰老、社會角色轉變及慢性病等因素密切關聯。患者常表現為持續性恐懼、心悸、失眠及反復就醫行為,急性焦慮以突發驚恐為特征,慢性焦慮則伴隨長期緊張。
現實生活中,很多情況是子女沒有及時發現老人的焦慮癥狀,誤以為老人只是“想太多”“休息一下就好”,或者把原因歸結到一些器質性疾病比如心臟病、糖尿病中去,忽略了心理和精神層面的關注,導致老人的焦慮情緒不斷蔓延。
老年癡呆
教育水平較高的中老年人認知功能保持較好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老年癡呆癥等的有效干預”。然而,應對老年認知障礙,很多家庭依舊束手無策。認知障礙,俗稱“老年癡呆”,是一種中樞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記憶力下降,日常生活能力減退,還可能伴有精神疾病和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老人的生活質量。
在中國,老年癡呆癥(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癥和其他癡呆癥)和輕度認知障礙的患病率都非常之高。《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現狀》顯示,中老年人輕度認知障礙的流行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50~54歲人群的流行率為3.0%,而85~89歲人群的流行率高達45.3%。教育水平較高的中老年人認知功能保持較好,高中及以上學歷的中老年人輕度認知障礙流行率為4.1%。
認知障礙無法根治,只能關口前移,有效預防。專家提醒,老年癡呆的預防對老年人晚年幸福至關重要,作為子女應該加強對老人的關愛呵護,做到盡早篩查、早期預警并采取預防性干預措施。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藍皮書報告給出了具體預防手段:參加益智腦力活動增強認知能力、健康均衡飲食攝入有利于腦健康的營養、規律運動加強有氧訓練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社會交往以保障社會支持系統、進行積極心理調適與減少負性情緒、戒煙限酒及減少不良生活習慣、定期體檢并進行合理的慢病管理。
老年抑郁
關注“隱秘的角落”讓老人重新感受陽光
80歲的陳伯在老伴去世后變得越來越孤僻,情緒低落,不愛出門,有時獨自一人呆久了他甚至偷偷哭泣,覺得人生毫無價值。子女關注到他的問題后,抽更多時間陪伴陳伯,并精心組織了一趟全家旅游,后來還給他報名書畫培訓班,鼓勵他多出門結識新朋友,走出陰霾。
隨著時代的發展,單獨居住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在城市化、快節奏的生活中,老年人與子女見面的機會相對減少,使得無處可避的孤獨感,如同一種悄然蔓延的“絕癥”,深深侵蝕著老年群體。老年人長期處于孤獨狀態,缺乏社交互動和刺激,使大腦活躍度降低,造成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認知功能下降,同時可能會導致老年人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比如典型的抑郁。
抑郁情緒和抑郁癥有所區別。抑郁情緒是指人在遇到壓力、挫折或重大生活變故時,出現的短暫的、情緒低落、焦慮不安等心理反應,持續時間短,隨時間流逝而自愈。而抑郁癥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其癥狀更為嚴重且持續時間更長,通常會影響到患者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甚至可能導致自殺。
“健康中國”科普顯示,老年期抑郁癥一般是指年齡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出現抑郁障礙,在老年人群中是一種較常見的精神障礙。抑郁障礙的核心癥狀包括心境低落(情緒低落)、快感缺失(食欲減退)和興趣減退,同時可以包括睡眠障礙(失眠)和認知減退(健忘)等。
老年期抑郁癥的誘發因素五花八門。比如,有的老人退休后,失去了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和社會聯系,逐漸陷入抑郁狀態;有的因為老伴去世,一個人孤獨無助最終患上抑郁癥;有的因為子女住得遠,感到孤獨而出現抑郁情緒;有的因為生活自理能力受限,認為給家人造成了拖累,因自責而患上抑郁癥。
專家提醒,家人的支持在老年期抑郁患者的康復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應及時察覺其情緒變化,并給予理解和支持。多傾聽老年人的心聲,鼓勵他們表達內心的感受,緩解他們的孤獨感和無助感。
相關鏈接
關愛老年人
心理健康“八大招”
1.定期體檢。軀體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基礎,要積極防治老年性疾病,重視對老年人的健康科普知識。
2.提供和諧的生活環境。提供一定的休閑活動空間,因為很多老年人都怕吵,所以要為他們創造一個相對安靜、和諧的生活環境。
3.尊重關心老人。對老年人提供關心、尊重、欣賞和鼓勵,同時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更細心的護理和幫助,及時進行心理調節和疏導。
4.引導老人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老年人在認識上應正確地對待死亡,只有消除了對死亡的恐懼感,才能在晚年真正的幸福愉快。
5.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應該盡可能地陪伴老年人,提供溫馨的家庭環境和舒適的生活條件,增強家庭的凝聚力。
6.建立老人社交圈子。家人和社會可以提供一些社交活動和平臺,例如老年人俱樂部、志愿服務等,讓老年人有機會結交新的朋友。
7.培養老人興趣愛好。例如讀書、繪畫、音樂、運動等,讓他們提高生活質量,增強幸福感。
8.適時引導老人接受專業心理治療。對于一些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老年人,可接受專業治療,由心理專家幫助他們緩解心理問題。
文 惠州日報記者李春鳳
圖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