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占儲能風口,惠州邁出大步。
《惠州市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日前印發實施,真金白銀賦能護航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進一步明確搶占新型儲能產業制高點、構建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打造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新引擎的目標任務和措施保障,必將為惠州建設國內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高地和粵港澳大灣區新型儲能應用示范城市提供強力政策支持。
以電化學儲能為主的新型儲能是新能源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是用電的“調節器”和“安全閥”。當前,我國能源結構加速變革,在“雙碳”目標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前景非常光明。今年一季度,全國近30省份增加了新型儲能項目。今年3月,省政府專門出臺指導意見,把新型儲能定位為廣東戰略性支柱產業,并要求惠州聯動廣深莞打造珠江口東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可以說,惠州發展新型儲能產業面臨難得機遇。惠州是廣東鋰電池生產重鎮,占全省產量的20%以上,新能源電池產值達866億元,挺進全國“第一方陣”。《行動方案》提出力爭到2027年,全市新型儲能產業集群產值達到3500億元,儲能電池總產能達到160GWh,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600萬千瓦。這釋放出惠州做大做強新型儲能產業,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的信心,也昭示了惠州與時俱進,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的決心。
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強新型儲能研發創新,不斷占領價值鏈高端。比如正打造“新能源之都”的常州市,其響當當的動力電池產業可謂業界標桿:全球看中國,中國看江蘇,而江蘇則看常州。這背后,正是技術創新的強力支撐:蜂巢能源全球首家量產無鈷電池,天目先導全球首創納米硅碳負極,并全力研發被稱為下一代電池技術升級方向的固態電池,中科海鈉和中科院物理所提出全國首個鈉離子電池團體標準。近4年常州新能源領域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40%,動力電池領域專利數全國第一,擁有天合光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等“國字號”研發平臺,集聚中汽研、國創、南德等一批公共檢測服務平臺,而長三角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和清潔能源材料技術創新中心正向國家級邁進。創新是第一驅動力,此次《行動方案》釋放出提升新型儲能研發創新能力的強烈信號。一個多月前,全市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聯盟成立,骨干企業與科研機構強強聯手,惠州推進新型儲能技術研發駛上快車道。
企業是創新主體,政府是服務主體。推進新型儲能研發創新,關鍵要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讓政府真正成為創新后盾,因為市場驅動才是產業發展的長久之道。2021年常州“創新政策20條”出臺以來,已有4億多元培育獎勵完成在線速兌,90%的科研投入、科研成果、科研人才來自企業,創新政策力度加快轉化為創新主體“體感溫度”。此外,常州暢通金融生態,更精準尋找“頭部”、定位“風口”,市區兩級共設立主投新能源的基金總規模達264億元,累計投資本地項目70個、投資總額118億元。從惠州實踐看,新型儲能產業的快速發展,與以億緯鋰能、德賽電池等一大批企業為主體的積極研發密不可分。此次《行動方案》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鼓勵惠州企業開展新型儲能研發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依靠技術創新驅動,讓更多企業敢于研發、安心研發,打造新型儲能惠州產業發展新引擎才可期可待。
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不斷強鏈補鏈延鏈,做大做強儲能電池制造業。比如動力電池產能占全國近1/6、謀劃打造全球一流動力電池產業集群的四川宜賓,近年來以三江新區為主陣地、以相鄰工業園區為支撐,通過“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模式和市縣一體聯動招商制度,簽約引進了四川時代、長盈精密、科達利、天華超凈等動力電池及其配套項目90個,初步構建起從上游基礎原材料到正負極、隔膜、電解液等6大組件,再到新能源汽車整車、電池回收循環利用的“1+N”動力電池綠色閉環全產業鏈生態圈。2022年全市動力電池產值889億元,同比增長4.54倍,成為宜賓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實踐證明,推進強鏈補鏈、“由園到圈”,才能實現新型儲能產業更高效、更安全、更持久發展。于惠州而言,要著力謀劃建設新型儲能特色產業園,支持本地企業增資擴產,力爭再引進一批儲能龍頭企業。要激勵“鏈主”企業以商招商,用好兩大產業集群優勢,加快發展電解液、隔膜、導電劑、正負極材料、儲能設備等產業。要抓緊項目建設,確保項目盡早投產達產。
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行動方案》出臺是一個全新開始,關鍵在細化落實。以此為新起點,咬定目標、真抓實干,確保《行動方案》的每一項工作、每一個任務落實落細,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們一定能讓新型儲能成為惠州產業發展新引擎,成功打造國內新型儲能產業發展高地和大灣區新型儲能應用示范城市,為邁向廣東萬億GDP第五城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