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廣州“創投圈”大咖云集,院士、經濟學家、創投大咖、創新企業家、金融機構代表齊聚2023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創投峰會,共話科技創新、共商資本賦能,希望以創新資源的匯聚和轉化,支持大灣區科技企業創新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吸引了中國近1/3的股權投資,股權投資機構持續涌現,廣州成為中國最具創投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談灣區發展
培育顛覆性技術“開道超車”
借此次峰會之機,嘉賓著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從投資角度建言獻策。
經濟學家朱嘉明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在中國新的經濟格局中構建出全區域覆蓋的創新系統。“從高效率的政府及政策體系、高等院校、高科技研究機構、各種類型的高科技企業來看,大灣區具有構建區域創新系統的基本條件。中長期來看,大灣區可基于內在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形成‘多元化’格局。”
朱嘉明認為,廣州在未來將起到率先作用,包括有望率先構建大灣區經濟全面復蘇的基礎、有望率先修復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關系、有望率先修復連接國內和走向國際的供應鏈體系。
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實力,從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的數量可見一斑。截至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擁有83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約占全國的9%,且呈現更年輕化的特征,具備引領科技創新的基礎優勢。
如何進一步突圍?中國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黃維認為,必須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打好主動仗。需要在柔性電子、人工智能、材料科學等八大顛覆性科學技術發展方向下大功夫,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的“開道超車”。“粵港澳大灣區在柔性電子等國際前沿產業的孵化過程中具有政策、政府、資金及市場等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他表示,大灣區可將柔性電子作為全地區支柱產業打造,出臺配套制度政策,支持以柔性電子為代表的科學技術基礎研究、應用攻關及產業化發展。
談創新投資
創投是企業的堅強支持力量
如何支持科技創新?在與會專家看來,創投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創投是中國的科創企業、中小企業最堅強和最堅定的支持力量。”清科集團董事長、清科創業CEO倪正東指出,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股權投資也由投資商業模式向投資科技創新轉變,投資機構正在加大對科創企業、中小企業、初創期企業的投資力度,為實體經濟注入了強勁的創新動力。
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此次峰會將創投視角鎖定了科技產業發展,嘉賓們圍繞前沿科技、科技成果轉化、碳中和、硬科技、大健康等話題交流經驗。
峰瑞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豐指出,在當下技術創新的時代,投資前沿科技需要新的投資邏輯。他指出,中國有多條產業鏈和多種類型的消費市場,競爭激烈且完整度高,因此十分看好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科技創新機會,尤其是在交叉學科與跨界創新領域。
萬聯廣生總經理熊小平表示,科技投資要做到專業化和深耕,選擇投資賽道時,應關注項目團隊在細分領域的表現,所投項目應該面向世界前沿、經濟主戰場以及國家重大技術。
在深圳市創東方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創始合伙人肖水龍看來,投資機構要從“追風口”思維轉向“投早投小”,用更長的投資時間換取更高的回報,做陪伴科技創新型企業成長的“耐心資本”。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王德保也表示,早期投資風險較大,因此希望投資機構能具備充分的容錯機制和等待的耐心,以更好實現投資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
談產業發展
打造科創生態“筑巢引鳳”
創業者、投資者、政府招商部門圍坐在一張張圓桌前,圍繞城市、創投、產業,各方在熱烈交談,這是當天峰會舉辦的“筑巢引鳳”產業合作交流洽談會的一幕。當天,帶著7家初創科技企業路演,北京盛景嘉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投研總監羅小華希望為其所投或擬投的項目在廣州“安家”。“廣州有最好的產業土壤,產業集群相對齊全,且政策支持力度較大。”他說。
據了解,此次洽談會共邀請12家投資機構攜手36家國內優秀企業到場,覆蓋醫療健康、芯片半導體、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熱門領域,到場企業總投資額超過80億元,企業總產值有望達到400億元。
不僅將項目引進門,還把投資機構“送上門”。峰會同步開展的“創投廣州行”活動,來自全國的超60名創投機構代表參觀、考察24家廣州本地優秀企業。“這是一次及時的產融對接,讓更多投資機構認識了云宏,也為公司正在進行的Pre-IPO輪融資提供了更多選擇。”云宏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程麗珍說道。
為科技創新中小企業構建更好的發展生態,此次峰會進行了“2023年科創母基金生態基金群代表簽約儀式”,總規模50億元,旨在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廣州市科技創新領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我們將依托創投峰會助力招商引資,加強項目篩選推介,吸引更多的創業者、創投機構與戰略投資者了解與投資廣州,推動大灣區優質項目培育與產業升級。”活動主辦方廣州金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聶林坤表示,將進一步強化對早中期科技企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重點關注,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助推廣州科技企業成長。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弓鴻午表示,廣州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已分別突破1.23萬家、1.67萬家,圍繞科技企業全生命發展周期,構筑“創、投、貸、融”科技金融生態圈。下一步,廣州將從政策、稅收、資金、人才、土地、市場等方面做好暖企工作,為企業增信心、穩預期,讓更多金融“活水”流向企業創新,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南方日報記者 黎華聯 張艷 周美霖 唐子湉
統籌: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