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沃野,閑置土地“轉”起來,現代化農文旅產業“興”起來;重構城鄉,加快村級工業園拆除改造,引導產業入園、騰挪集聚;創新發展農文旅融合,激發鎮域經濟新活力,推進城鄉融合和高質量發展……
當前,廣東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出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方案,健全縣域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三個一體化”體制機制;同時,各地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推動全省城鄉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廣清接合片區(清遠片區)
土地經營權作抵押,農村“資產”變“資金”
農業大棚內工人忙著移植種苗,一株株柑橘種苗“長”于黑色種植袋,顏色青翠、長勢喜人。佛岡大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柑橘無病毒大苗培育基地中的 “小種苗”,將供應各地打造柑橘“大產業”,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培育基地還計劃進一步擴大,所依靠的正是一筆“特殊”的融資貸款資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
佛岡大苗公司主要承擔國家柑橘種苗基地建設項目,以“企業+農民合作社”新型商業模式,提高清遠及佛岡柑橘的市場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在研發和生產經營期間,企業出現了資金困難,需利用土地經營權作為質押物申請融資,向縣政府申請協助解決其實際困難。
廣清接合片區是我省唯一的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土地經營權證》抵押融資貸款是廣清接合片區“完善產權抵押擔保”試驗任務的重點探索內容。清遠探索促進金融要素下沉,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鄉村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推動農村“資產”向“資金”轉變。
今年以來,佛岡縣先行探索,將787塊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并辦理成兩宗土地經營權首次登記,率先發放全市首張《土地經營權證》,土地承包面積達487.89畝。同時,邀請第三方公司就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進行首次價值評估,繼同位于廣清接合片區內的廣州增城向承包土地發放50萬元貸款之后,金融機構于9月5日向佛岡大苗公司授信全省第二筆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300萬元,完成土地經營權頒證—抵押—貸款全流程。
清遠市發改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將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貸款金額300萬元部分納入特色產業擔保基金中,以產業擔保基金的方式,由政府及農商銀行共同為特色農業產業項目貸款提供擔保。通過拓展農村資產擔保權能,有效解決農戶農企缺乏有效抵押物的“融資難”問題,豐富了鄉村振興產品體系,提升金融服務效能。
另外,佛岡縣有關職能部門加強對農業企業租賃農地的監管和風險防范,嚴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有效保障群眾的切身權益。
目前,上述抵押貸款已發放197.8萬元,積極助力企業發展。“這項探索對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具有里程碑意義。”首次以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佛岡大苗公司高級顧問朱鐵能感慨頗深,“作為深耕農業領域多年的經營者,清遠佛岡的探索讓我們看到了農村產權市場的價值。”
佛山南海區
土地資源更集聚,城鄉發展更協調
在地處廣佛交界的湯村村和小布村內,華穗耘谷現代農業產業園完成了耕地恢復項目竣工驗收。該項目通過農地整合實現新增耕地面積達788.78畝,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為數不多的千畝連片農田,也成為佛山首例由社會資本參與耕地保護的成功案例。
華穗耘谷正是南海加速重構城鄉空間的代表。作為全省唯一的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近年來,南海從空間破題,把優化城鎮體系和鄉村格局放在突出位置,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同向發力,破解城鄉發展不均衡難題。
在實踐過程中,南海持續深化農村集體土地入市、土地征收等制度改革,逐步構建起城鄉一體的土地供應市場。
把握作為全省唯一以縣域為實施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省級試點機遇,南海率先出臺了地券、房券、綠券“三券”政策,通過將區域內的低效建設用地進行復墾復綠,把騰退完成驗收后產生的建設用地指標上平臺交易,在鎮街間流轉。在加速實現國土空間騰挪、生態復綠的同時,推動資源要素高效流通。
以改革開路,南海土地整治的步伐不斷加快。截至今年9月中旬,全區完成村級工業園拆除改造約1.75萬畝,綜合整治約5.98萬畝,整備連片產業用地約1.35萬畝,低效建設用地騰退并復墾復綠6704畝,新增耕地及墾造水田4279畝,集約農用地2萬畝,初步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優化重整,成功入選了國務院大督查土地計劃指標獎勵名單,獲得了1000畝國家專項指標獎勵。
國土空間的重塑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連片的土地保障。南海明確要把土地交到實業家手中,將工業用地紅線范圍由144平方公里增至190平方公里(28.5萬畝),并實行“進一補一”原則,確保工業用地規模總量“只增不減”。
在此基礎上,南海在全區劃定11個產業集聚區、63個主題產業社區,共計38.8萬畝,引導產業入園、連片集聚。在用地保障上,向佛北戰新產業園、“雙十園區”、工業集聚區等重點片區傾斜,引導產業向上述片區騰挪集聚,推動了“中國氫能產業之都”等“兩高四新”新業態快速崛起。
湛江龍門鎮
建強商貿“新龍門”,爭創融合示范鎮
整齊排開的醬油壇子、琳瑯滿目的手作藝術品、栩栩如生的墻繪……每逢節假日,就會有大批游客匯聚在湛江雷州市龍門鎮遠近聞名的“網紅村”——足榮村,并在不經意間被這個小鄉村所驚艷。
作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足榮村擁有國家3A級景區茂德公大觀園,也建設了昌公書局、木榮小筑、手作博物館、牽手廣場、微農場、雕塑園等多個景點,發展起了醬油、辣醬等產業,成為雷州文旅發展的“新高地”。
“我們主要發展兩個板塊,一是對當地的土特產進行深加工,二是在文旅領域發力,讓更多人知道雷州半島的美好。”當地鄉賢、廣東茂德公集團董事長陳宇介紹。
近年來,在龍門鎮的支持下,茂德公集團在足榮村投產了醬油產業,帶動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每年每戶可增收1.2萬元。
今年,足榮村還開展了“四小園”提質升級行動,以“石籬改變鄉村,藝術助力振興”為主題,結合石籬、雕塑等表達形式,為足榮村注入文化新動力。
足榮村的農文旅融合創新,是龍門鎮推進城鄉融合和高質量發展的鮮活寫照。
龍門鎮位于雷州市中南部,是國家重點鎮和廣東省中心鎮,也是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鎮和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近年來,龍門鎮多措并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抓好招商引資項目,激發鎮域經濟新活力。
“龍門鎮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有一定產業基礎,現正在謀劃推進湛海高鐵龍門段和通用飛機場建設等前期工作。”龍門鎮黨委書記陳孝說。
該鎮盤活資源,推動龍門車站“三舊”改造項目建設,并完成老舊小區改造,同時對鎮區主要街道雨污管網設施、道路白改黑、亮化及綠化等進行全面升級改造,使龍門圩容圩貌煥然一新。今年1月,該鎮推動總投資2500萬元的廣東富邦環保能源項目落地建設,預計投產后年稅收達600萬元以上。
針對各村經濟發展需要,龍門鎮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提供技術指導,全力打造“一中心一園區五基地”產業布局,建立菠蘿、紅橙、甘蔗、北運菜、劍麻等五大基地。
陳孝介紹,下一步,龍門鎮將立足本鎮區位和資源優勢,在建設商貿強鎮上發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補齊城鎮建設短板,力爭于2025年建成城鄉融合發展省級示范鎮。
陽西沙扒鎮
海水種苗帶致富,產業發展促振興
位于陽江市陽西縣沙扒鎮的月亮灣是著名的濱海旅游景點,但鮮為人知的是,這里還有一個龐大的產業集群——海水種苗繁育。從月亮灣一路向西,僅行3公里多到達沙扒鎮渡頭村,舉目望去,靠近沿海一帶,海水種苗田星羅棋布。
沙扒鎮瀕臨南海,是陽西縣海水種苗業“重鎮”。近年來,該鎮以海水種苗業為龍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以產業促進鄉村振興,并打造鎮域副中心,推動全鎮城鄉融合發展。
目前,沙扒鎮已形成了以渡頭村為產業重心,以來福園村、烏石頭村、前步村為輔的海水種苗產業帶,海水種苗生產場達148個,面積約3萬畝。
總部位于渡頭村的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是陽西縣海水種苗龍頭企業之一,其育苗繁育場就坐落在月亮灣,每年可孵化520億尾魚苗。
公司負責人說,為了改變傳統產業模式,打破發展瓶頸,公司現在建起了工廠化的魚苗繁育場,實現了室內工廠化培育,打造了“親魚—魚卵—魚苗—成品魚”的循環生產鏈,從而將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效益提高了,養殖戶才能賺到錢。
依靠“企業+農戶”發展模式,渡頭村魚苗繁育面積現已超過2萬畝,種類包含斑類、鯛科類、金鯧魚等,年產值3億多元,帶動周邊數千人就業。每到魚苗采購季節,渡頭村各苗場客商云集,裝載魚苗的車輛絡繹不絕,海水種苗養殖已成為當地農戶致富的重要途徑。
2022年,沙扒鎮依靠海水種苗產業入選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年產值超8億元,從業人員近6000人,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海洋水產魚苗生產基地。
因為有海水種苗的加持,沙扒鎮海洋漁業保持平穩發展態勢,也實現了海洋捕撈業與水產養殖業相輔相成、現代化海洋牧場與淡水網箱養殖雙線發展的模式,全年水產品總產量約5.09萬噸,其中金鯧魚作為拳頭產品,年產值可達20億元。
如今,沙扒鎮正加快“互聯網+漁業”建設,大力發展漁業電商,推動養殖、捕撈、加工、物流等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協調發展,并把深海網箱養殖的金鯧魚制作成魚干銷往全國各地,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沙扒鎮旅游資源豐富,也是陽西縣乃至陽江重點濱海旅游點,因此沙扒鎮在海水養殖產業基礎上整合發展了旅游業。
與月亮灣相鄰的來福園村是海水種苗重要基地之一,如今,鄉村旅游業已成為其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飯碗”,并帶動了當地餐飲業、建筑業等多個行業的發展,村民的收入不斷增長。鄉村旅游經濟總產值占到全村經濟總產值的12.3%,農戶每年增收3.6萬元。
目前,沙扒鎮正全面推動鄉村建設,已完成頂層設計工作——鄉村振興五年規劃和項目修編,并積極開展鄉村環境綠化提升、立面風貌提升、鄉村道路升級改造、農村污水管網建設等。同時以沙扒鎮區、北額嶺、渡頭村、來福園村為“點”,積極打造“點狀輻射、帶狀串聯、網狀協同”的美麗鄉村新格局。
南方日報記者 陳國飛 孫景鋒 林露 赫鵬翀 陳步上 通訊員 朱霆 曾鵬
統籌:彭琳 趙文君 高靜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