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班就收到領導同事發的開工利是,5塊10塊的小額紅包‘逗’得很熱鬧,重要的是意頭好、祝福深!”這兩天,人們結束春節假期陸續返崗,開工“逗利是”延續了春節期間廣東“小額紅包”的話題熱度。
2025年春節期間,為深入貫徹落實移風易俗工作要求,廣東大力倡導“小額紅包、講心不講金”的文明新風尚,在線上線下得到全省各地及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
春節期間“小額紅包”新風尚廣獲好評
《“小紅包”傳遞新春祝福,讓過年更輕松文明》《廣東利是,紅包界的一股清流》《5元10元廣東紅包標配,“紅包雖細但是意頭夠好”》……
春節期間,刷刷手機就能看到不少稱贊廣東“小額紅包、講心不講金”的短視頻、推文等,全國各地網友紛紛留言:“壓歲沒壓力、圖個吉利!”“今年我也向廣東人學習”“過年紅包圖個好意頭,拒絕比闊!”
在線上,中央及省內外媒體、網絡大V積極傳遞文明過年理念,廣大網友紛紛關注點贊轉發。據不完全統計,春節期間,各級各類媒體策劃推出短視頻、相關評論、網絡話題等報道1000余篇,人民日報、新華網相關報道閱讀量超過40萬,全網流量近1億次,引發社會各界熱烈反響。在線下,廣東各地將“小額紅包、講心不講金”的傳統文化習俗融入“我們的節日·歡樂中國年”“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過大年”“道德春聯進萬家”等文明實踐主題活動,組織開展相關活動2.8萬余場次,引導人民群眾參與體驗中自覺踐行文明理念。
“廣東利是‘講心不講金’,主要是傳遞祝福,把新年的美好愿望傳遞出去。”廣州市民羅女士說。
“在廣東,5塊10塊的利是不用擔心紅包負擔太大,大家舒舒服服派利是送祝福。”在廣東生活了近5年的湖北人王女士說。
中山民俗專家邱健球介紹,利是的寓意本身是祝福,不是攀比,所以哪怕在經濟發展比較好的今天,利是面額也變化不大,“我們應該保持‘利是’的真正意義。”
不僅過年紅包“講心不講金”,廣東結婚時的紅包、彩禮不高也多次成為網絡熱搜,引起廣泛關注和網友點贊。
據調研了解,廣東人的彩禮一般都不高,許多只象征性收幾千、幾百元,討個好意頭。在隨禮方面,客人參加婚宴一般包紅包大多為一百、兩百元,有的主人家收紅包后還回禮,或者在紅包封上折一個小角即返還客人,代表心意已領,社會各界積極倡導文明新風尚,摒棄搞攀比、講排場、比闊氣的不良風氣。
扎實推進“重意不重利”移風易俗
觀念的轉變并非一朝一夕能實現,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近年來,廣東多措并舉培育和踐行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明風尚,整治陳規陋習、弘揚新風正氣、引導崇德向善、推進移風易俗。
在制度建設上,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并將移風易俗納入省、市兩級《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為移風易俗提供有力的剛性約束和法治保障。2023年11月,省文明辦牽頭實施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明確鄉村治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方面任務要求。
聚焦婚喪嫁娶、節日禮慶中的風俗,廣東大力發揚“低彩禮”“小紅包”等傳統習俗,深化婚俗、殯葬領域改革。
圍繞隨禮習俗,廣東各地大力倡導“重意不重禮”“講心不講金”的隨禮傳統,宣傳互幫互助、相親相愛的人情觀,使這些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良好習俗得到進一步繼承和發揚,讓更多群眾特別是未成年人和“新廣東人”認同和踐行。推行婚事簡辦,倡導不租豪華車隊、不辦奢華婚宴、不搞惡俗婚鬧,鼓勵地方根據實際制定彩禮最高標準和婚宴操辦標準。弘揚生前厚養、歸后薄葬的孝道文化,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敬老月”“九九重陽”全民健身等活動,全省已建成長者飯堂超3000家。全面深化殯葬改革,由政府免費提供城鄉居民殯葬7項基本服務,公益性安葬(放)設施覆蓋率超90%,節地生態安葬率超63%。
文明新風吹遍千家萬戶
將村規民約改編成更通俗易懂、大力推廣“積分制”、倡導隨禮“講心不講金”等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親敬老的現代文明習俗,贏得群眾認可與支持,成為嶺南文明新風尚。
廣東深化婚俗改革,倡導婚事新辦,號召“有喜事來種樹”,圖為新人共種“愛情樹”。
“結婚不講究排面,不攀比鋪張,不代表沒有儀式感。”江門姑娘小陳近兩年參加不少朋友的婚禮,“有的請親朋好友幾桌熱鬧熱鬧,有的參加集體婚禮、共種愛情樹、旅行結婚,都很有意義。”
“年例”是茂名農村每年一次集祭祀、祈禱、宴客為一體的民俗活動,茂名不斷為“年例”注入傳承非遺文化、運動健身、獎教助學等新的內涵,過去“辦年例”比桌數、比菜肴、比排場的現象消失了,變成了現在的比文化、比健康、比助學。僅2024年“年例”期間,茂名全市開展非遺文化展演、文體競賽活動3860多場次,捐資助學超4000萬元。
潮州市湘橋區鳳新街道大新鄉村建設公益性骨灰堂“恒思堂”,不僅節約了土地,還為百姓節約了喪葬開銷,村民們的殯葬觀念得到良好轉變。
省文明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持續將把移風易俗作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具體路徑,不斷探索創新方式方法,落細落實針對性政策舉措,堅決遏制陳規陋習、弘揚文明新風。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