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羅縣長寧鎮石下屯村的博羅智源設施藍莓園內,130畝的藍莓正值采收季,工人們正忙著采摘、比對、放桶、裝車,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采收景象。漫步其中,記者發現該藍莓園別具特色。在這里,一棵棵藍莓果樹像盆栽一樣種植在特殊的花盆里,每一盆藍莓都配備有智能滴灌裝置。經過自動化系統調控后,管道便噴出一股營養液體,滋潤著藍莓樹茁壯成長,整個藍莓園顯得科技感十足。
藍莓園一派熱火朝天采收景象。
藍莓最大果徑36mm“大如表盤”
驅車駛入博羅智源設施藍莓園,可見數十個大棚緊密排列著。步入其中一個大棚,盆栽式的藍莓果樹整齊地排列著,一顆顆“藍寶石”個大飽滿,光澤鮮艷,綴滿枝頭,散發著淡淡的果香。摘下一顆,放進嘴里,口感脆爽,味道清甜,讓人欲罷不能。
藍莓個大飽滿,光澤鮮艷,綴滿枝頭。
“這些藍莓馬上就要裝車發往周邊城市的蔬果生鮮超市渠道。”博羅智源設施藍莓園相關負責人陳華成介紹,自3月上市以來,該果園每天平均輸送2500公斤的藍莓鮮果至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城市。
藍莓富含維生素和花青素,2017年國際糧農組織將其列為人類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被譽為“漿果之王”。營養雖好,但藍莓原產地為北美地區,我國多在北方地區種植,要在潮濕的嶺南地區種出好藍莓并非易事。
盆栽式的藍莓果樹整齊地排列著。
2022年7月,陳華成及團隊成員選擇了適合南方氣候種植的“智源1號”品種,在石下屯村種下第一棵藍莓苗。該品種1年豐產、5年穩產,具有個頭大、上市早、產量高、產值高等優勢。陳華成介紹,今年該藍莓園的藍莓畝產量達500公斤,在今年首輪采收中果徑大小超過24毫米的鮮果占比達到了70%。“最大的一顆有36毫米,接近手表表盤那么大。”陳華成說,隨著園內的藍莓逐步進入穩產期,明年果園的畝產量有望達到1500~2500公斤。
科技賦能打造高品質藍莓
博羅智源設施藍莓園的藍莓如何做到高產又優質的呢?陳華成告訴記者,該藍莓園核心團隊為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的科研團隊,依托團隊科研成果,正逐漸實現藍莓的規模化與產業化種植。與普通的種植技法明顯不同的是,該果園采用無土栽培技術,即將藍莓苗種植在花盆內的無土基質內,這是根據藍莓的生長所需專門配備的,能讓藍莓在適宜的環境中生長,減少病害,提高成活率,讓藍莓能長得更好。
每棵藍莓的盆內安裝有滴箭,分別連接著貫穿大棚的管道。
除了無土栽培,果園在灌溉、施肥等種植維護方面也十分具有“科技范”。在每棵藍莓的盆內安裝有數支滴箭,分別連接著貫穿大棚的管道。陳華成說,該果園將通過自動化水肥管理機將肥水經管道輸送到大棚里,并結合天氣及藍莓苗的生長情況變化,通過滴箭調整肥水的量與比例,確保果苗在每個生長階段皆能“飲飽水”“吃飽肥”,為產出高品質藍莓保駕護航。
“通過流程化的體系生產,如今該藍莓園的藍莓不僅產量高、品質好,還實現了藍莓的提前上市。”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研究生鄭浚銘在該藍莓園里負責技術工作,他告訴記者,今年藍莓園里的首批藍莓在3月前后就迎來采收上市,比普通藍莓上市時間提前了不少,在搶占消費市場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
加快培育打造藍莓特色產業
項目的落地,也為周邊將近90名村民帶來了“家門口”就業的崗位。連月來,適逢采收期,藍莓園里務工的村民達到約100人。家住長寧鎮圩鎮的廖秀文便是其中一個。每天清晨七點,她便騎上電動車,前往博羅智源設施藍莓園務工。“來這邊幫著剪剪果,一天上班8個小時就能掙100多,像我這個年紀,去不了廠里上班,這個收入已經很不錯了。”廖秀文笑著說道。
藍莓園為周邊將近90名村民帶來了“家門口”就業崗位。
“從藍莓園首次豐收的畝產、成果品質來看,種植效果還是很不錯的。”陳華成表示,經過第一年的收獲,團隊積累了許多經驗,接下來該果園將進入果樹修剪期,為明年結果作準備。“羅浮山周邊優良的水土環境對藍莓種植有著先天優勢,接下來我們將牢牢把握放大這個優勢,進一步提高產量,助力當地特色產業發展。”
長寧鎮相關負責人表示,博羅智源設施藍莓園的落地,對推動當地特色農業發展、村級集體增收,帶動長寧鎮三產融合具有重要作用。據悉,今年以來,該鎮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奮力打造農旅強鎮,為特色產業發展增添活力。而今,該鎮除了種植基地采收的藍莓季節鮮果外,還在“產、購、銷、研”上做文章,藍莓全產業鏈條日趨完善,企業研發生產的藍莓汁、藍莓干等食品相繼面世,一個以藍莓唱主角的特色產業正在加速成型。
文/圖/視頻:惠報全媒體記者盧泓宇 侯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