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博羅公安青年民警用敬業和奉獻詮釋青春的意義
以“警”之名,致敬青春
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在博羅縣公安局,有這樣一群青年,他們頭頂警徽、身穿警服、心懷警心,點亮著平安博羅的萬家燈火,追尋著屬于當代青年的奮斗人生。他們用敬業和奉獻詮釋著青春的意義,凝聚起博羅公安青年民警的責任與擔當。在五四青年節之際,讓我們一起來聽聽3位不同崗位博羅“90后”青年民警的奮斗故事。
林婷婷
從業務小白到“放管服”多面手
“這我去協調,功能還能再完善一下,要更方便群眾操作。”在博羅縣公安局行政審批協調專班,民警林婷婷正和同事研究如何進一步改進升級“惠戶政”功能。作為全省數字政府建設優秀應用案例,博羅公安研發的“惠戶政”應用目前已成為“一地創新,全市推廣”的典型范例。而這背后,是行政審批協調專班集體的辛勤付出,其中,項目的業務骨干林婷婷更是功不可沒。
林婷婷(左)指導市民用手機辦理業務。
無論是設備故障、系統癱瘓還是業務對接,林婷婷總能應對自如,同事們都習慣了“有事找婷婷”。但其實,林婷婷原本也是個“外行”。從最初的監所民警到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專班骨干,再到現在的政務服務改革小能手,林婷婷的每一次工作變動,都能迅速轉變工作模式,進入實戰狀態,讓自己從一名“小白”成長為業務多面手。
公安政務業務關系千家萬戶。在去年博羅實施“營商環境綜合提升年”行動中,博羅公安成立行政審批協調專班,推進公安“放管服”工作。“外行人”林婷婷努力學習業務,積極與各警種對接協調,與同事們分工合作,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大廳改造、“雙面屏”超級柜臺設備的對接調試及七大警種195項業務的進駐,在全縣各部門中率先完成了“大廳之外無審批”,打造了全市進駐警種最全、事項最多的公安政務服務大廳,贏得了群眾的普遍贊譽。
去年,博羅公安打造公安便民數字化項目“惠戶政”。面對這個全省的創新項目,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林婷婷和同事迎難而上,一次次需求調研,一遍遍推翻重來,“惠戶政”1.0版終于“破殼而出”,成為全省率先對接省數字空間的公安戶政業務,實現了高頻戶政業務“免證辦、自助辦、隨時辦”。
為優化群眾授權調用電子證照方式,林婷婷泡在大廳手把手教群眾線上申辦業務,并將遇到的問題不斷進行歸納整理,仔細分析研判,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將自己磨練成“解題高手”。如今,“惠戶政”2.0版已全新亮相,功能日益完善,成為全市公安利用數字賦能提升政務服務效能的樣板。
歐世濤
當好村民“守護者”,化作反詐“宣傳墻”
走街串巷例行巡邏,入戶宣傳反詐知識,耐心調解鄰里糾紛……在博羅縣湖鎮鎮光輝村,有一抹“警察藍”總是穿梭在大街小巷,成為村民看得見的“安全感”,那便是駐村民警歐世濤。
2018年,從警校畢業的歐世濤如愿穿上警服。在新作塘村駐村期間,他主導發動村委治安力量,組建了一支精干的聯防隊伍,常態化對村內行業場所進行檢查,全力消除各類安全隱患。
去年3月,表現優異的歐世濤開始擔任光輝村駐村民警。光輝村屬于城鄉接合部,村內大多是租戶,人員流動大,社會治安形勢復雜,是民警眼中的“難管地段”。面對新挑戰的歐世濤絲毫沒有怯場,主動下沉村(居),了解基本情況,思索治理良方。他與結對共建小組合力加強對光輝村夜間經濟活躍地帶的巡邏與治理,在村里大力推廣“粵居碼”,全面準確掌握相關數據,為光輝村打牢“智治”基礎。
歐世濤(圖中)走訪群眾。
“@湖鎮所歐世濤,我們店里有個顧客總是衣衫不整,過來躺著,能幫忙處理一下嗎……”在湖鎮警民群聊群里,大到各種警情,小到鄰里糾紛等雞毛蒜皮的小事,村民都喜歡向歐世濤尋求幫助。只要手機一響,無論多晚歐世濤都會及時回應群眾需求。
除了當好村民的“守護者”,歐世濤還將自己變成一面“宣傳墻”,積極走村入戶為村民講解當前詐騙手段、特點,在廠區、企業開展反詐騙宣傳講座、張貼海報,全力提高村民的防范意識和識騙能力。
“我一直在思考駐村工作如何提質增效,更好地履行守護人民群眾幸福的使命!痹跉W世濤看來,駐村民警的工作不僅讓自己成長,更是提供了一個直接為民服務的平臺,“能夠得到村民的點贊,就是我工作的意義!
張宇帆
進“百家門”交“百姓心”,當村民信賴的家人
“帆仔,又來村里巡邏啦……”在羅陽街道蝦塱村,有一位“帆仔”備受村民喜愛,他就是駐村民警張宇帆。
駐村工作伊始,如何貼近工作需要、滿足百姓需求,便成了張宇帆一直思考的問題。為了盡快摸清轄區情況,每天一大早,他就帶著筆記本和自己的名片,進“百家門”、交“百姓心”。
“走訪不光是聊家常,還要為村民解難題!睆堄罘f,蝦塱村轄區有不少留守老人,對于如何更新戶口身份證、辦理居住證、辦理無犯罪證明等十分陌生。他便借助走訪契機,耐心地為村民解答、手把手教學。在走訪中,張宇帆發現村內監控存在死角,于是便立馬向上級部門反映,“監控很重要,不僅在案件發生時提供線索、證據,最主要是平時能起到威懾作用!比缃,蝦塱村監控死角已被覆蓋,村民平安更有保障。
張宇帆(左)為村民解難題。
蝦塱村的警情90%以上為矛盾糾紛,每次村民有糾紛,張宇帆總是第一時間趕往現場,讓“矛盾不出村”。對于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張宇帆的解決門道就是以情理相融的方法,找出癥結所在,對癥下藥。去年10月,村民聶某與其叔叔發生口角被打傷。張宇帆與村干部通過走訪了解到雙方矛盾根源是家中宅基地分配問題。為化解雙方積怨,張宇帆協調各方,一方面公平公正地處理打人事件,明確責任、協商賠償;另一方面找來村干部、駐村司法顧問、宗族長輩等,對兩家一直爭執的宅基地分配問題進行分析調解。最終,雙方簽訂了和解協議書。
如今在蝦塱村,“有事找帆仔”已成為村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的“口頭禪”。
隨著駐村工作的深入,張宇帆發現,村民咨詢的問題中常有涉及法律知識,常常讓他自己也“摸不著頭腦”。于是,他便開始自學法律知識,進行“自我升級”,以更好地服務村民。如今,他成為了村里的小小“法律顧問”。
“把村民當成家人,把村民的事兒當成家事兒”這是張宇帆的工作初心!按迕竦拿恳患∈露际菍ξ业男湃,把每一件小事辦好,就是我作為一名村警工作的意義。”張宇帆說。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朱麗婷 侯婉怡 特約通訊員張志新 通訊員雷阿卉 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