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麻陂鎮雞籠山村野生式種植高山茶
踩著梯子采摘高個子茶
春茶,乃茶之上品。時下,正是春茶上市的季節,茶農都在忙著采茶、制茶。在博羅縣麻陂鎮雞籠山村,高山茶的采摘也在抓緊進行。這種野生式種植的高山茶,種了12年才長到兩三米高,一年才能收一季。
踩著梯子采摘高山茶。
高山茶每斤賣800~1000元
搬梯子上山,踩著梯子,踏階而上。這不是在爬山,而是在采摘山茶。近日來,茶農黃新強扛著梯子,每天上山下山,在高山茶園爬上爬下,盡管有些累,但他不亦樂乎。
高山茶是他10多年來的心血,他一直用心呵護著,近乎原生態的種植方式,盡可能地釋放高山茶的野性,讓它們與眾不同。登上黃新強的高山茶園,這里與被修剪得整齊劃一的茶園不同,高山茶散種在茶園中,顯得有些凌亂。與矮個茶樹相比,這些高山茶顯然是不折不扣的“高個子”,有兩三米高,采摘時需要用到梯子。
“以前,高山茶基本都是野生的,由其自然生長。”黃新強說,這樣的茶葉更加環保、更加綠色,口感更加甘醇、濃厚,也符合現代人養生的理念,在茶市場有著一定的需求,經濟價值也更高。
于是,他仿效野生高山茶的生長環境,把茶樹栽種在小山坡后,沒有對其進行殺蟲、施肥,只是偶爾清理下雜草,不對其生長進行過多干預。喝露水、汲取山上的天然養分,這些茶樹生長得很慢,以致于種下去6年后,茶樹才開始采摘。
黃新強說,今年他家的高山茶每斤賣800~1000元,去年有些品質特別好的每斤賣到1600元。“高山茶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但是產量有限,之前炒制完成后都是畝產10來斤。”讓黃新強高興的是,今年高山茶產量比往年略高。
村里規模化發展茶產業
除了高山茶,黃新強的茶園里更多的是普通小葉山茶。這些茶樹與高山茶同年種下,盡管不像高山茶那般野生式種植,但他也堅持生態種植,不打藥不施化肥,而是施用花生麩等有機肥。
多年來,他精心打理著這些茶樹,堅持生態種植,讓茶的品質有口皆碑。每年他的茶葉基本都會被訂購一空,價格每斤在200元到800元不等,與其他一般茶葉相比,其市場價要高一些。
他說,這里種植山茶,有一定的海拔和溫差,對茶葉的品質有一定的提升。其實,在雞籠山,種茶有一定歷史了,只是之前村民種植茶葉是為了自家品嘗。隨著新農村建設,特別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茶葉在博羅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產業。雞籠山村也找到這條“綠葉經濟”的發展脈路,開始成規模發展茶產業。2012年,在外打拼的黃新強也因此回來經營茶園。目前,他種下了100多畝山茶,并成立了山茶專業合作社,并注冊了龍山一號商標。
山茶產業的發展也給附近的村民帶來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時下春茶上市,黃新強每天都要聘請至少6名村民前來幫忙,多的時候有10多人,每人每天150元。
而今,不少茶農正沿著這條產業之路不斷前行,書寫屬于自己的致富經。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通訊員麻陂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