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區自然資源局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構建科學有序發展格局
留足空間支撐重大平臺重點項目發展
日前,“二十大精神在惠城——‘一把手’訪談”活動走進惠城區自然資源局。區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陳若能表示,將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自然資源領域的重要論述結合起來,深刻領會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實質、豐富內涵,緊緊圍繞“保障發展、保護資源、服務民生、維護權益”和“兩個統一”行使職責,深入推進“多規合一”改革,最大限度提升自然資源利用質量、效益和效率。
惠城區加大村莊規劃優化提升工作力度。這是橫瀝鎮墨園村森林小鎮一角。惠城區自然資源局供圖
優化國土空間布局
重點開展7個產業集聚區控規編制工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區自然資源局如何做好用地保障工作、構建國土空間規劃新格局,助力惠城高質量發展?陳若能說,該局將從全力推進高質量編制國土空間規劃、高標準做好產業園控制性詳細規劃、加大村莊規劃優化提升工作力度三方面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構建科學有序發展格局。
“我局深度融合了‘三區三線’劃定階段性成果,有效優化了城市發展的空間結構,為市、區重點平臺、重大項目發展留足空間、提供支撐。”陳若能表示,當前,該局全力以赴做好項目建設所需用地保障,積極開展產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含調整)工作,重點開展了千億級產業園、馬安南產業園等7個產業集聚區的控規編制(含調整)工作。
同時,加大村莊規劃優化提升工作力度,提升鎮(街)組織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的能力和水平,推動村莊規劃落地實施。去年,先行先試編制并印發了《惠城區村莊規劃編制工作指引(試行)》,并開展了10個村莊規劃優化提升“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
堅持節約集約用地
重點保障基礎設施、重點民生、智能制造等項目用地
區自然資源局強化自然資源要素精準配置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不斷在產業用地供給上實現新的更大作為。
“一方面是用好增量,把好鋼用在刀刃上,重點保障基礎設施、重點民生、智能制造等項目;另一方面是盤活存量,深入開展批而未供、閑置和低效工業土地清理處置專項行動。”陳若能介紹。去年完成土地征收面積約1.2萬畝,為惠霞高速(1號公路)、惠龍高速、鵝城大橋、大瑤池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重點交通、市政民生工程以及東江灣產業園區項目等提供了用地保障,有力推進重大項目快速落地。
2020年以來,該局大力落實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3年合計爭取新增建設用地指標4125.13畝。大力落實省、市關于“制造業當家”理念,強化產業用地供給,2020年以來出讓工業用地54宗,用地面積227.1424公頃,保障了利元亨、TCL、信利康、高盛等重點項目的落戶。
深化政務服務改革
創新舉措提升服務效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過去,買新房要取得《不動產權證書》往往需要在收樓后等待一兩年時間,對于部分有著急入戶入學、抵押貸款、交易等訴求的業主造成了困擾。去年,惠城區實施登記流程再造,推出“交房即發證”服務。
“交房即發證”是區自然資源局為民辦實事的縮影。陳若能介紹,該局通過深化政務服務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創新多項舉措不斷提升服務群眾效能,助力惠城打造高效便捷營商環境。
結合老舊小區增設電梯的難點、堵點,各職能部門合力推進老舊小區加建電梯民生工程;全面提升不動產統一登記效率和服務水平,繼續做好“交房即發證”“帶押過戶”等工作;大力推行“一窗受理”模式,實現不動產交易、繳稅、登記等業務協同聯辦。
該局推動項目報建審批提速增效,有效保障項目早開工、早建設;積極構建規劃、指標、征地、供地、審批、登記“六維一體”服務體系,最大限度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建成“惠城區供地監管系統”,開展多個事項并聯審批、實時流轉、跟蹤督辦,優化審批流程,保障建設項目更快更好落地。
惠州日報記者鄧惠婷 通訊員周文媚 廖志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