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城區與多家院企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助力低空經濟“高飛遠航”
近年來,我市積極發展低空經濟,聚焦低空飛行器整機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加快形成低空制造產業鏈,發力低空制造業,助力低空經濟騰飛。日前,我市成功入選城市低空經濟50強,排名第32位。
作為中心區,惠城區積極響應低空經濟發展戰略,全方位布局低空經濟發展藍圖,助力低空經濟在惠城高質量發展。近日,惠城區生產性服務業活動月活動聚焦低空經濟發展,與深圳市先進航空航天技術研究院舉行投資意向協議簽約儀式,本次簽約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目標,進一步推動惠城區低空經濟、新能源及相關領域的產業發展,提升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
專家建言
推動人工智能與航空技術深度融合
簽約儀式上播放了惠城區低空醫療物資速配應用場景宣傳片,與會人員圍繞惠城區低空經濟場景落地、綠色能源發展等主題暢所欲言、深入交流,為產業發展路徑凝聚共識。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開展低空醫療物資速配應用場景。
“目前,惠城區正以改革創新為引擎,主動擁抱低空經濟與能源循環技術的新機遇。”惠城區委副書記、區長田勝思說,惠州擁有豐富的航線資源與多元化的公益性應用場景,可以為技術落地提供“試驗場”。作為惠州中心區,惠城區將繼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打造“可信、可靠”的應用平臺,把應用場景精準鏈接到企業用戶端。
我市也出臺了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未來3年惠州市低空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到2026年,惠州將形成以低空應用創新為牽引、低空數字服務為動力、低空裝備制造為支撐的低空經濟產業體系,打造面向未來、立體協同、便捷智能的“天空智城”。
惠城區搶抓機遇,堅持“市區一體”理念,積極擁抱新技術、搶占新興經濟,堅定布局低空經濟和能源循環產業。
活動中,惠城區同步推進多項戰略合作,構建產業發展生態,與惠州市交投集團有限公司、惠州市低空經濟綜合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南科創園科技發展(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先進航空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基資源循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
作為此次簽約單位之一、深圳市先進航空航天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核心團隊由南方科技大學王憑慧院士牽頭組成,組建了由10名兩院院士和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將依托南方科技大學科技創新優勢,聚焦創新體系與工程技術研發應用,形成集“產、學、研、咨、銷”綜合實力。
目前,研究院孵化的板塊涉及無人飛行器、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個板塊,參與孵化了若干科技企業,相關技術和產品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產生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活動中,王憑慧從產業特性出發,提出關鍵發展思路。他認為,低空經濟應立足地方特色,在優勢產業中挖掘應用場景。作為技術融合型產業,需推動人工智能與航空技術深度融合,以技術升級帶動傳統產業轉型與新業態孵化。此外,安全是低空經濟的生命線,必須構建全鏈條安全保障體系,為產業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
這次系列簽約將為惠城區高質量發展搭建更加堅實的支撐平臺,助力惠城在低空經濟和綠色能源賽道上“高飛遠航”,為惠城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場景應用
積極探索“低空+”解鎖更多領域
在應用場景落地方面,惠城區創新性地將低空經濟與巡查、應急救援、農業、觀光、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深度融合,為破解城市治理難題、提升應急救援速度、加快農業種植發展、優化觀光旅游體驗、強化科普教育效果、縮短醫療物資配送時間等提供了應用場景新思路。
如在城市治理領域,低空經濟的應用展現出顯著優勢。今年上半年,橋東街道與東方永隆航空科技發展(廣東)有限公司展開合作,首次開展無人機輔助巡查及非現場執法工作。在這項創新實踐中,無人機平均每2~3天進行一次飛行巡查,每次巡查時長約為3小時,巡查范圍覆蓋6個社區(村),涉及面積約5平方公里。這一實踐不僅大大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覆蓋面,更有效驗證無人機技術在行政執法領域的實用價值,為城市治理提供全新的技術手段和工作模式。
此外,在應急救援領域,低空飛行器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區應急管理局開展低空飛行器輔助救援試驗,利用無人機對森林火災現場進行勘察,共執行此類任務10次。開展水上救援試驗,利用水上救援無人機進行溺水人員水域搜救3次。與廣東力航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定期交流機制,共同探討低空飛行器在應急救援中的應用方案。
“惠城區在低空經濟應用場景上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不僅為各領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低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惠城區科工信局有關負責人說,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低空經濟將成為推動惠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謝菁菁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 通訊員馮雪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