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高潭鎮旱稻栽培試驗示范項目成績亮眼
晚造100畝全用旱直播栽培
7月25日,惠東縣高潭鎮甘溪村與福田村交界試驗田里一片繁忙景象,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專家團隊、惠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技術骨干與鎮村黨員干部、農戶齊聚于此,參與高潭鎮旱稻栽培試驗示范項目現場觀摩交流會。
示范點畝產1039.81斤
高潭鎮山多田少,坑壟田、山坑田居多,缺水情況嚴重,傳統水稻種植困難重重。在此背景下,節水抗旱稻的引種試驗成為解決當地農業發展難題的關鍵舉措。近年來,在“百千萬工程”的引領下,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惠州市農科所與高潭鎮、甘溪村福田村黨組織開展“院所鎮村”黨建共建,創新打造“黨建+鄉村振興+產研教融合”新模式,黨員技術專家到試驗田現場指導,做實黨建科技賦能,為高潭鎮農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惠州市農科所結合高潭鎮實際,經深入調研,精心篩選出優質水稻品種,并在福田村建立了80畝優質水稻品種高產高效示范點,同時引進節水抗旱稻新品種“旱優73”和“旱優78”,在甘溪村與福田村設立2個撂荒地示范點,總面積20畝。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試驗田里的旱稻長勢良好,抽穗揚花飄香,迎來了豐收時刻。
觀摩交流會上,現場人員不僅聆聽了專家講解種植技術,還親自體驗了旱稻收割的辛勞與喜悅。值得一提的是,福田村的“旱優73”“旱優78”品種稻谷產出數據十分亮眼,經市農科所專家現場測產,畝產為1039.81斤,這樣的高產數據充分展現了節水抗旱稻品種的優良特性以及科技助力農業的顯著成效。
凝聚合力打造“米中精品”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及市農科所的專家們不僅定期通過微信圖片線上查看水稻生長情況,還經常從廣州、惠州市區趕到高潭的田間地頭,現場傳授栽培技術。今年晚造,我們村100多畝稻田全部采用水稻旱直播栽培技術。”福田村黨總支書記朱漢文介紹。
甘溪村與福田村黨組織積極嘗試,“院所鎮村”黨員干部凝心聚力,成功讓科技成果落地田間,解決了部分撂荒地問題,也讓村民看到了現代科技農業的魅力與潛力。
高潭鎮主要負責人表示,此次旱稻栽培試驗示范項目是黨建引領“百千萬工程”的鮮活實踐,通過校地黨建共建,充分發揮高校的技術優勢和科研院所的專業優勢,有效盤活鎮村資源,提升資源效益。同時,這也是科技賦能“百千萬工程”的生動課堂,通過品種適配、種植技術優化等方式,有力有效破解山區種植水少、地力弱等關鍵難題。接下來,高潭鎮將聚焦打造精品,從品種篩選、種植標準、加工工藝等環節全程把控,打造“米中精品”。同時,以點帶面,總結試驗田的成功經驗,逐步向全鎮推廣,讓旱稻成為高潭鎮的特色名片,讓更多農民共享發展成果,為“百千萬工程”在高潭鎮落地見效注入更強動能。
惠州日報記者洪鵲兒 特約通訊員謝長波 通訊員陳雅婷 劉國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