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主題活動走進惠陽
推動惠陽建設文化強區
漫步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淡水老城,歷史建筑修繕一新,充滿地方特色的小店和咖啡廳里顧客絡繹不絕,傳統與現代在此交融,彰顯著老城的包容與自信,更體現了惠陽城市文化的獨特韻味。
近日,“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主題活動走進惠陽,省、市、區人大代表實地察看惠陽區淡水老城活化情況以及挺秀書院紅色文化、碧滟樓華僑文化保護利用情況,并就如何推動惠陽文化事業繁榮和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推動惠陽建設文化強區積極建言獻策。
淡水老城改造工程(一期)主體已完成
“依河而生,因漁鹽而盛”是淡水老城最真實的寫照,一度讓她成為東江流域最繁華的商貿集鎮之一。2014年,淡水老城作為惠州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獲評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該街區總面積76.58公頃,其中核心保護區面積為41.20公頃,有歷史街區72條、文物保護單位10處、歷史建筑102處。
據介紹,淡水街道老城改造工程(一期)去年啟動,目前工程主體已完成,正積極推進改造區域通信運營商盡快完成弱電線路改造,協助供電局盡快完成強電下地工作。為了進一步活化淡水老城的文物建筑,提升城市文化品質,厚植城市文化底蘊,惠陽區擬在完成淡水街道老城改造工程(一期)后,啟動二期工程。
在實地了解淡水老城改造及活化利用情況后,人大代表們還到挺秀書院了解修繕工作計劃及惠陽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挖掘情況,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碧滟樓了解圍屋修繕后的開發利用情況。
惠陽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碧滟樓已完成修繕。惠州日報記者許文昌 攝
全區建成區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近年來,惠陽區以打造“智造高地·活力惠陽”為目標,依托文化資源優勢,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
目前,全區文化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構建起區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9個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均獲評省一級以上文化站,建成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30個。打造了“群眾身邊的圖書館”,14個具有惠陽特色的新型閱讀空間“歸善書房”分布城鄉。深入推進“惠陽吉他文化藝術節”“百姓歡樂舞臺”“我們的節日”“歸善學堂”“歸善講堂”“名師與你共讀經典”等群眾性品牌文化活動。原創客家歌曲《得閑就來涯家料》等獲得多項省、市級獎項。實施文物修繕工程,加強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完成榴兆樓和碧滟樓的修繕工程,正在籌劃對挺秀書院、會新樓進行修繕。利用鄧承修故居(壺園)、鄧仲元舊居、葉亞來故居3座名人故舊居建設名人主題文化展示館。編寫完成《惠陽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鄧承修文集》等18冊歷史文化書籍。建成惠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和沙田麒麟文化館等,設立傳承基地,讓非遺煥發勃勃生機。
打造具有惠陽特色的文化精品
在調研中,人大代表們發現,相比硬實力建設,惠陽的文化軟實力體現明顯不足,現有文化品牌一定程度上存在“臉譜化”現象,在傳承和發揚好惠陽文化內核方面做得不夠。
“建議給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筑進行三維建模,制作電子‘身份證’,便于保護與傳承。”“建議積極引入社會資源,參與到文化軟實力的建設當中。”“建議將優勢文化資源‘串珠成鏈’,形成輻射效應,帶動文化產業提升。”在隨后舉行的座談會上,人大代表們聽取了惠陽有關部門關于文化建設的情況匯報,并就如何進一步提升惠陽軟實力提出意見建議。
人大代表指出,惠陽是東江流域的紅色堡壘、名人薈萃的客家古邑,建議惠陽區加大投入,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開發與利用工作,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作用,探索創新多元合作模式,進一步挖掘整合文化資源,著力培植一批文化企業、壯大一批文化產業、打造一批文化品牌,不斷推動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積極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途徑,拓寬文化產業載體,推動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服務、資政育人、全域旅游、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民生改善等有機結合,打造具有惠陽特色的文化精品,講好惠陽故事。
惠州日報記者許文昌 通訊員惠陽人大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