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熱鬧歡騰的永湖鳳咀麒麟舞,到獨具風味的惠陽客家腐乳制作....近日,惠陽區正式認定并公布了8項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7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截至目前,惠陽全區共有省、市、區非遺48項,傳承人32人,它們中有活色生香的民俗文化,有原汁原味的本土技藝,構筑了惠陽的城市文化基因庫。
麒麟舞傳承人在沙田鎮麒麟文化館表演。
惠陽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保留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如皆歌、客家圍屋、獨特的飲食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承載著惠陽獨特城市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的瑰寶,近年來,惠陽區堅持活態傳承,每年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開展非遺進景區、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積極參加省、市組織的各類傳承活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活態傳承中得到有效保護,在有效保護前提下得到合理利用,讓非遺散發出絢麗光彩。2023年6月和今年2月,惠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在惠陽區大劇院開館;今年2月,惠陽非遺展示館在惠城區水東街開館迎客,為傳承和發揚惠陽文化的提供了舞臺。
同時,鼓勵、支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傳承傳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建設。先后組織開展了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實現重要非遺傳統技藝和民俗項目“后繼有人”。
2024 年,惠陽區精心組織開展了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工作。整個申報流程嚴謹規范,歷經自主申報、專家評審推薦、公示以及征求意見等多個環節,確保了入選項目和傳承人的權威性與代表性。最終永湖鳳咀麒麟舞、惠陽客家腐乳制作技藝等 8 個項目成功入選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黃瓊花、周惠明等 7 人產入選,涵蓋了傳統美食、傳統技藝、民俗等多個類別,極大地豐富了惠陽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每一個入選項目都承載著惠陽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域風情。截至目前,惠陽已有省、市、區非遺48項,傳承人32人,進一步彰顯了惠陽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惠陽區非遺客家喜粄。
作為城市現代文明建設的重要資源,惠陽越來越多的非遺成為了可消費的文創產品、可體驗的生活方式、可展演的文化景觀、可共鳴的價值認同。下來,惠陽將堅定不移地貫徹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 的工作方針,持續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投入。一方面,著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隊伍建設,通過組織培訓、交流活動等方式,提升傳承人的專業素養和傳承能力;另一方面,扎實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傳播和管理工作。積極開展非遺進社區、進校園、進景區等活動,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大非遺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認識并喜愛惠陽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獨特而璀璨的光彩,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貢獻惠陽力量。
惠報全媒體記者 許文昌 通訊員 盧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