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龍門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培育發展“文旅農康”多元結合特色產業
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躍居省十強
眼下正是早稻成熟豐收季,龍門縣田間地頭到處稻谷飄香,機械轟鳴,廣大農戶正搶抓時機,確保夏糧豐收、顆粒歸倉,奏響龍門夏糧“豐收曲”。今年全縣早稻種植面積12.21萬畝。截至目前,全縣收割面積約6.89萬畝,預計7月26日前后可以基本完成收割。
龍門大米是龍門縣特色農產品之一,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造就了其與眾不同的品質,受到廣大消費者喜愛。去年12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證明商標核準注冊公告,“龍門大米”成功注冊,標志龍門大米產業在實現品牌富農、助力鄉村振興上邁出了重要步伐。
龍門縣委十四屆五次全會提出,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協調發展,在強縣促鎮帶村上攻堅突破,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實現城鄉共生共榮、一體發展。當前,全縣各級各部門正積極探索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龍門路徑”,推動全縣基層黨建工作再上新臺階,為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蓄勢賦能。
龍門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增至5個
2021年以來,龍門深入貫徹中央、省、市關于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工作的有關部署,奮力創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縣,以強化黨建為引領,產業振興為重點,探索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路徑。
當前,龍門積極探索鄉村經濟發展新模式,推動龍田鎮入選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增至5個、專業村增至25個,麻榨鎮下龍村榮獲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粵字號”農業品牌產品5個,龍門年桔等5個農產品被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2022年,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0萬+”的行政村從2021年的48個增至147個,占比94.2%。
“我們在夯實農業產業基礎的同時,依托資源稟賦培育發展‘文旅農康’多元結合的龍門特色產業。”龍門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以來,龍門新培育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家,打造了盛華農業公園等3個市級農業公園和1個市級田園綜合體;聯通藍田瑤族鄉上東村、永漢鎮低冚村、龍華鎮功武村等特色旅游景點,打造了多條市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躍居全省十強。
近日,龍門公布1~5月經濟運行情況。今年1至5月,龍門全縣旅游總收入12.61億元,同比增長123.4%,接待游客255.98萬人次,同比增長126.7%。隨著當前旅游產業穩步復蘇,龍門未來還謀劃進一步打造中心鎮、專業鎮和特色鎮,引導農業企業、旅游企業把總部設在鄉鎮,進一步優化鄉鎮教育、醫療、交通等基礎配套,搞活經濟、提升服務、聚集人氣,把鄉鎮打造成為鄉村治理中心、農村服務中心、鄉村經濟中心。據介紹,龍門立足鄉村資源稟賦,因地制宜規劃鄉村建設,以產業振興為抓手,突出農村土地盤活利用,創新推動“一健全兩完善四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龍門模式,引導各村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此外,龍門正通過深挖增江沿岸生態景觀、文化底蘊,科學布局、大力發展20宗文旅、農旅項目,提升帶動沿岸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加快打造增江百里千年畫廊系列產品。謀劃打造百里騎行道、“龍馬”賽道,將沿線鄉村及景區串珠成鏈,促進全域旅游資源聯動發展,提升旅游業綜合實力,增強旅游產業輻射帶動面。
不斷做強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通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龍門統籌抓好糧食生產、現代產業園建設等各項工作,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今年以來,龍門還奮力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加快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堅持科學規劃引領,大力培植和發展鄉鎮產業,推進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真正做到聯農帶農富農。
龍門不斷做強絲苗米、三黃胡須雞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力發展以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為主導的“5+N”特色農產品體系,探索打造一批以蜂蜜、蘭花、茶葉產業為主的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園區,實現產業加持、強農興村,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走進位于龍門龍田鎮的龍門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寬敞的車間內,嶄新的稻米加工機器正在運行,工作人員僅需坐在電腦前查看各項數據,便可智能化地操作完成一系列大米加工工序。一粒粒稻谷經過全自動加工流水線,變身成一袋袋精美的大米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根據規劃,龍門絲苗米產業園將形成“一心四區一帶”的空間功能布局。其中包括智能化加工與商貿服務中心,水稻綠色高效種植示范區、龍門水稻科技創新發展區、水稻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鄉村振興樣板區,龍門特色水稻與溫泉休閑旅游觀光帶。整體成型后,這里將成為集聚加工、科研創新、生產示范、休閑旅游等綜合功能的農業產業園,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優質絲苗米生產基地。
與之相鄰的三黃胡須雞產業園占地93畝,總投資約3億元,年屠宰規模約1000萬只,年熟食加工規模1800萬噸,同時配套萬噸冷庫,是輻射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優質三黃胡須雞集散中心。
目前,絲苗米產業園主導產業產值11.66億元,帶動農戶5228戶,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縣平均水平高15%。三黃胡須雞產業園主導產業產值14.79億元,帶動農戶5253戶,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縣平均水平高15.8%,核心加工區預計今年產值3億元,2025年可達10億元,能帶動1萬戶農戶戶均增收1.2萬元。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