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龍門暑氣未消,田間地頭的豐收氣息已撲面而來。荔枝的甜蜜尚有余韻,西溪筍干的清香、可可茶的醇厚、石硤龍眼的甘甜已接踵而至。
乘著“百千萬工程”和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的東風,龍門聚焦現代農業產業,通過農旅融合、電商賦能、抱團發展等路徑,推動土特產蛻變成鄉村振興的名片。
強品牌優服務助力土特產產業化
龍門是傳統農業大縣,憑借優良生態環境和獨特山水資源,孕育了一批獨具特色的農產品。然而,受交通不便、品牌力弱、推廣渠道有限等制約,不少土特產僅在本地及周邊地區流通,難以拓展更廣闊的市場。
為破解這一難題,龍門持續探索實踐,從舉辦特色農業節慶提升知名度,到聯動景區、高速公路服務區拓寬推介渠道,再到培育電商人才開展直播帶貨……一系列舉措推動龍門土特產逐步走出大山,被更多人熟知。
近年來,龍門圍繞平臺建設、培育載體、打造品牌三大方向,不斷做大做強現代農業產業。龍門縣農業農村局數據顯示,2024年該縣成功申報廣東省標桿家庭農場8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新增有機認證產品2個,現有區域公用品牌3個、“粵字號”品牌23個、“二品一標”認證產品23個(其中綠色食品3個、有機農產品15個、農產品地理標志5個);2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入圍廣東省標桿農民專業合作社。
地派鎮古洞村,村民們在茶園里采摘茶葉。
盡管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穩步提升,但品牌帶動能力不強、龍頭企業數量偏少、產業鏈條有待完善等問題仍存在,品牌效應和高附加值尚未充分釋放。為此,龍門今年統籌推進農業產業園建設與生產,推動絲苗米產業園、三黃胡須雞產業園投產增產,完成蜂蜜產業園建設助力蜂蜜產業提質增效;培育一批新的農業龍頭企業,優化服務舉措,助力企業高效發展。在品牌建設方面,加快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二品”認證等工作,力爭實現4件以上地理標志商標受理,新增2個以上綠色、有機農產品及“粵字號”農業品牌。同時,聚焦提升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加強技能培訓,培育更多懂生產、善經營、有絕技的“新農人”。
文旅融合進一步提升農特產品價值
初秋的龍田鎮田野上稻浪翻滾,養殖場里雞群歡騰。作為龍門“百千萬工程”推進中的特色農業強鎮,龍田鎮依托“2+5+N”現代農業發展體系,推動絲苗米、三黃胡須雞等農特產品通過產業融合、品牌賦能,成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走進龍田鎮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全自動流水線高速運轉,稻谷經去砂石、篩秕谷等多道精細工序后蛻變為晶瑩剔透的優質絲苗米。這座占地463平方公里、覆蓋11萬畝主導產業面積的產業園,以“一心四區一帶”科學布局,集加工、科研、示范、旅游功能于一體,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優質絲苗米生產基地,讓龍門大米香飄大灣區餐桌。
不遠處的三黃胡須雞產業園同樣活力涌動。作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這里年屠宰規模達1000萬只,配套萬噸冷庫,不僅是區域性胡須雞集散中心,更肩負著擦亮“龍門三黃胡須雞”國家地理標志品牌的重任。“胡須皇”等深加工產品憑借獨特風味成為市場搶手貨,讓龍門味道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三黃胡須雞產業園,工作人員在忙碌。
為了讓農特產品真正惠及百姓,龍田鎮不斷深化“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聯農帶農機制,推動產業增效與農民增收同步。目前,全鎮已培育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2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7家,打造“粵字號”農業品牌7個,“種植養殖-精深加工-市場銷售”的完整產業鏈逐步成形。
文旅融合讓農特產品價值進一步提升。龍田鎮串聯尚天然溫泉、龍門鐵泉等4A級景區,整合迅德綜合實踐營地、絲苗米科普園等資源,讓游客在體驗農耕樂趣、享受溫泉滋養的同時,捎帶絲苗米、三黃胡須雞等特產。“產業園建起來了,銷路打開了,我們的日子就像這絲苗米一樣,越來越香甜。”龍田鎮農戶的心聲道出農特產品產業帶來的實惠。隨著“百千萬工程”深入推進,昔日的田間作物、欄中家禽,正加速轉化為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銀。
抱團取暖打造龍眼產業經濟鏈
龍江鎮石下村的午后,陽光透過龍眼樹枝葉灑下斑駁光影。村民陳大叔站在梯子上采摘石硤龍眼,偶爾有熟透的果子墜地,露出晶瑩剔透的果肉。
石下村石硤龍眼種植面積約1400多畝,家家戶戶門前屋后、院墻角落皆有龍眼樹。眼下正值成熟期,沉甸甸的果實壓彎枝頭,果農們迎來豐收的喜悅。
村民正在采摘石硤龍眼。
作為著名的石硤龍眼之鄉,龍江鎮的龍眼因日照充足、山泉滋養而品質上乘。針對這一特色產業,石下村牽頭成立龍眼種植專業合作社,并與周邊種植龍眼的村子抱團取暖,讓龍眼成為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金果子。
為讓龍眼賣得好,石下村聯合周邊六屯、沈村、甘坑三村成立聯村黨總支,實現資源整合、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據龍江鎮石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劍華介紹,目前每個村委會均設立便民龍眼快遞收發站,通過與快遞公司合作實現低價收件,方便村民及時將新鮮龍眼送達客戶手中。龍眼成熟期,各村還邀請外地果商集中大批量采購,村民采收的龍眼送到指定收集點即可直接銷售。
在村頭的收發站,幾位村民正忙著打包龍眼,泡沫箱內墊著軟紙、放著冰袋。來自廣州的果商劉先生說:“這里的龍眼品質好,我每年都來收!
龍江鎮的龍眼產業正不斷壯大。目前全鎮石硤龍眼種植面積約3300畝,當地政府正推動擴大種植規模,打造龍眼產業經濟鏈,讓石硤龍眼產業成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特色支撐。隨著農旅融合推進,龍江龍眼的“甜蜜”還在鄰近的鹿鷹園生態旅游度假區持續發酵。該度假區一期已開園運營,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帶動周邊民宿、餐飲、農特產品增收約500萬元;二期項目(主題酒店、水上樂園等)即將啟動,將進一步延伸農旅融合產業鏈條。
地派山茶綠葉子變金葉子
地派鎮古洞村的清晨,薄霧未散,半山腰的茶園里已響起沙沙聲。村民們背著竹簍,指尖在嫩綠的茶芽間翻飛,空氣中彌漫著茶葉的清香。這片茶園藏在森林覆蓋率超90%的山坳里,土壤中的硒元素,讓長出的可可茶帶著獨特的甘甜。
“可可茶是野山茶品種,不含咖啡堿。”古洞村村委會委員張秉鑄蹲在茶叢旁,捏起一片茶葉遞給記者,“你看這葉片,厚實有光澤,泡出的茶湯金黃透亮,回甘特別明顯,很受消費者歡迎”。
為做好可可茶品牌培育,近年來當地采取“合作社+品牌”運營模式,引入潘嘉圓茶業合作社精心打造“龍門可可茶”“龍門山茶”等特色品牌。2024年,“龍門可可茶”亮相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榮獲“最受歡迎產品獎”。
為讓深藏山中的好茶走出大山,成為富民增收的重要產業,古洞村推行“生態種植革新+產業體系健全”發展模式,不斷促進茶產業提質增效:在1500畝茶園及周邊空地種植近5000株桂花樹,形成天然生態屏障,改善茶園微環境,也為開發桂花可可茶等新產品提供原料;建成1100平方米現代化加工廠和1500平方米標準化育苗基地,讓茶葉產業從種苗繁育到精深加工形成完整鏈條,推動生態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
同時,古洞村創新開通微信小店線上銷售平臺,通過“直播帶貨+微信小店”聯動模式,有效推動特色農產品出村進城!巴ㄟ^微信小店線上平臺,我們地派鎮古洞村潘嘉圓茶廠的紅茶、綠茶等特色農產品納入電商體系,近期一場16小時的直播帶貨促成訂單32筆,總銷售額達5376元。”張秉鑄說。
位于龍田鎮的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電商新渠道為傳統茶產業插上騰飛翅膀。如今,地派鎮的茶產業已形成種植、加工、文旅體驗融合發展的完整鏈條。當地還積極舉辦山茶展銷會、采茶節等活動,不斷提升地派山茶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昔日的綠葉子正加速蛻變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葉子。
文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圖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融心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