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深圳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后米旭明應邀參加我市兩新黨建論壇并作專題輔導報告
加強城際聯動 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
深化改革創新、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加快產業鏈轉型升級……3月28日,惠州市首期兩新黨建論壇暨兩新黨組織書記培訓示范班開班,深圳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經濟學博士后米旭明圍繞全面深化改革與深圳產業鏈實踐探索話題,為參會學員帶來一場精彩的專題輔導報告,引起各位學員的強烈共鳴。
米旭明授課中。惠州日報記者 張藝明攝
“深圳模式”值得惠州借鑒參考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希望與挑戰并存。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提供的動能已經接近尾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把握好歷史大變革的趨勢搶抓新的發展機遇,是贏得未來發展的關鍵。
米旭明在報告中指出,經過40多年的發展,深圳迅速成長為全國城市綜合實力居前的國際化都市,GDP總量領跑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35%,成為深圳第一支柱產業和主要經濟增長點。
目前,深圳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最發達的城市,被打上“中國智造”的標簽,成為在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型城市,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深圳創新模式”。
與此同時,華為、中興、騰訊、比亞迪等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迅速崛起,逐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深圳模式”,即“四個90%”:90%以上研發機構、90%以上研發人員、90%以上研發資金、90%以上發明專利來源于企業。
“深圳的創新經歷了起步階段、模仿創新階段、自主創新階段和基于科學研究驅動的原始創新階段。”米旭明認為,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深圳成為創新型城市,這個過程值得惠州借鑒和參考。
進一步加強深惠莞產業鏈聯動
不久前,一則消息引起大家的注意:深圳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深圳市規上工業總產值45500.27億元,連續4年穩居全國城市首位,全部工業增加值11357.09億元,總量首次躍居全國城市第一。這意味著深圳首次成為國內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全部工業增加值“雙第一”城市。
“深圳躋身工業第一大市,真正的底牌仍是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高新制造業。”米旭明認為,從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來看,工業化仍舊方興未艾,制造業依舊是經濟重心,后工業化轉型并不適合所有城市。
什么是產業鏈?米旭明介紹,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產供銷),是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并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關聯關系形態。產業鏈包括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空間鏈四個要素。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米旭明建議進一步加強深惠莞產業鏈聯動,產業協同由點及鏈,聯手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基于產業差異化優勢和互補優勢,惠州、東莞成為深圳產業外溢的首選之地。深圳的科技資源、研發力量等不斷滲透莞惠,帶動三地的產業升級,而惠州、東莞優良的產業結構和產業基礎,使深圳各產業供應鏈不斷完善,三地共同推進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發展的空間十分廣闊。
在企業經營層面,“隨著全球產業鏈重構,我們的企業要向研發設計、銷售及服務等‘微笑曲線’的高附加值環節轉型升級。”米旭明認為,產業鏈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新企業的出現、“區位品牌”的打造、推動企業降低成本、形成企業創新氛圍等。
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創新鏈對于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當代社會。但創新鏈在社會生產中通常并非單獨存在,而是根據其創新內容的不同鑲嵌于社會生產各個環節,并且借助社會生產尤其是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價值增值實現自身價值。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米旭明認為,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是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應對當前經濟發展環境復雜性、嚴峻性和不確定性的關鍵舉措。
推動創新鏈向產業鏈方向靠攏,發揮創新鏈對產業鏈的科技支撐作用;推動產業鏈向創新鏈方向延伸靠近并融合,強調的是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在米旭明看來,一方面,創新鏈鏈條可以從要素整合、價值實現等環節同時與產業鏈銜接互動,包括產業技術改進、升級及產業鏈重塑等;另一方面,產業鏈條上的各產業主體受市場機制等因素影響對創新活動產生需求,推動乃至直接參與創新活動的確立和展開。
產業鏈和創新鏈如何深度融合?米旭明認為有三種路徑:一是創新鏈端向產業鏈延伸。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通過“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的路徑推動前瞻性產業鏈布局,發掘技術發明等高質量科技成果向產業場景應用,從而開辟產業發展新方向。二是產業鏈端向創新鏈延伸。先有產業,進行技術模仿和學習,通過梳理產業鏈中薄弱環節,精準布局創新鏈,通過破解產業鏈中重大技術難題,最后在關鍵環節和技術上開展自主創新,從而開拓新產業模式。三是建立平臺促進產研融合。構建創新鏈和產業鏈鏈接平臺,直接將技術和需求對接,實現技術供給和技術需求匹配,實現創新資源的互動互通,最終實現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入,數字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搶抓發展新機遇、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焦點。米旭明重點講解了通過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實現產業鏈轉型升級。
“以擴大內需為產業鏈升級的戰略支點,以高水平開放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進產業鏈升級,以國內外協同創新驅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以高質量發展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布局全球產業鏈,加快實施產業鏈補短板、鍛造長板工程,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報告最后,米旭明表示,正是基于這幾個方面,深圳通過不斷的產業鏈探索實踐,推動產業鏈持續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學員認真聽課中。惠州日報記者 張藝明攝
學員體會
名商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實金:
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之本
聆聽了米旭明教授的輔導報告,深受啟發,更加深刻感受到創新驅動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在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企業只有具備自主創新能力才能生存、發展,尤其對傳統制造業來說,更要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名商科技有限公司將抓住有利時機,進一步加大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力度,不斷推動企業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的最新成果,推動產品創新,拓展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