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報·東江之戀活化利用東坡寓惠人文遺產
千古愛情佳話 情定東江之戀
近日,由廣東省流動博物館、惠州市博物館主辦的“腹有詩書氣自華——惠州市博物館藏蘇東坡文獻史料特展”全國巡展第一站在常州拉開序幕,掀起了一股東坡寓惠文化熱。其中清朝朱耷與王素的繪畫作品《東坡朝云圖》頗引人注目,讓人想起蘇東坡寓惠的情景:家奴皆散去,唯獨朝云相隨。
“朝云”寄托著蘇東坡為民請命的情懷
朱耷在《東坡朝云圖》左上角題寫了蘇東坡《朝云詩》,結尾一句“不作巫陽云雨仙”,切中“王朝云”的名字,以巫山云雨故事中的神女指代王朝云。在《雨中花慢·嫩臉羞蛾》《南歌子》兩篇詞中,蘇東坡寫給愛妾王朝云,同樣也提到巫山神女。
秦觀在《南歌子·贈東坡侍妾朝云》提到“何期容易下巫陽,只恐使君前世是襄王”,把蘇東坡與王朝云說成巫山神女與楚襄王。蘇東坡在同題《南歌子》中呼應了秦觀的說法,他并不偽飾王朝云的出身,以前身是巫山神女,后來下凡到人間,巧妙地化解了靈魂與肉身之間的沖突。
宋熙寧七年,王朝云開始跟隨蘇東坡,后來蘇東坡一路在密州、徐州、湖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多地任職,均在當地為民祈雨,這在其相關祈雨詩文中可見一斑。蘇東坡欣然將王朝云前身比擬為巫山神女,不無有為民請命的情懷。
接地氣的“朝云會會節”
蘇東坡紹圣元年十月二日初到惠州,同年十一月寫的《朝云詩》,希望王朝云“不作巫陽云雨仙”,表達了“只羨鴛鴦不羨仙”的情感。王朝云逝世后,蘇東坡在悼念王朝云的詞《雨中花慢·嫩臉羞蛾》中,提到王朝云“因甚化作行云,卻返巫陽”,難以接受王朝云與他仙塵相隔的事實。蘇東坡在《雨中花慢·嫩臉羞蛾》將他與王朝云的關系比喻為“鸞凰”,“凰”即雌鳳。“綠毛幺鳳”是產于嶺南“羅浮鳳”,在詞中希望王朝云再一次由仙界下凡。梅花與綠毛幺鳳的關系,正好對應仙界與凡間,是巫山神女下凡的另一種表述。
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五,適逢王朝云誕辰,惠州民間會舉行“朝云會會節”,清代的惠州名士江逢辰有“士女傾城補種花”詩句,記述了當時做“朝云會會節”時補種梅花的盛況。這讓人想起《西江月·梅花》的意境,梅花可以引來象征王朝云由仙界下凡的“綠毛幺鳳”。在惠州民間,流傳有王朝云還魂的故事,紀念王朝云的六如亭又稱之為“還魂亭”。
雖然種梅花的盛況在歷史時空中已模糊,朝云誕與花結緣卻仍然保留在很多惠州人的記憶中。惠州市東坡文化協會顧問劉漢新從小在惠州西湖邊長大,他聽自己的女性長輩回憶,在朝云誕這一天,她們就會三三兩兩相約去朝云墓獻上一束花。
東江之戀已舉辦活動超百場
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東坡寓惠”特色文化內涵。5月16日,市政協舉行“請你來協商”活動,圍繞“深入挖掘東坡寓惠人文遺產的歷史貢獻”主題,開展協商議政。市作家協會主席陳雪建議,增強東坡人文遺產與市民游客的互動,讓其“活起來、動起來”,有良好的互動,才能聚人氣、出圈。“朝云會會節”與東坡文化,與“朝云墓”、西湖等“蘇跡”有著密切關系,是惠州人與東坡人文遺產互動的文化實踐。
近年來,惠報·東江之戀作為惠州品牌婚戀平臺,為惠州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員工搭建了一個優質的交友平臺。在市總工會、共青團市委、市婦聯的指導下,惠報·東江之戀已舉辦活動超百場,促成超百對男女青年步入婚姻殿堂,為惠州高質量發展留住人才。
東江之戀活動現場。
惠州日報社編委、惠州文史專家嚴藝超建議,要更多地站在年輕人的角度去考慮東坡寓惠人文遺產的活化利用,“以后相關人文遺產活化工程、活化項目,可以多征集年輕人的意見,多聽聽年輕一代的想法,讓歷史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惠州年輕人或通過視頻公眾號,或從身邊朋友了解等途徑,參與惠報·東江之戀活動有數萬人。惠州有著“朝云會會節”的傳統習俗,也有著蘇東坡王朝云愛情故事的浪漫氛圍,東江之戀活動的舉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郎坐船來妾船尾”“羨他生死托才人”。東坡寓惠人文遺產要如何活化利用,惠報·東江之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曾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