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停車位該如何管理,一直備受關注。
日前,《惠州市房地產開發項目停車位租售管理辦法》發布。一時間,“惠州停車位不得只售不租”“必須業主優先購買”“共有部位車位收益屬業主共有”等內容,在媒體的“加持”下,迅速成為熱議話題。
熱議的背后,折射出市民群眾的關注點——業主權益如何得到保障。
現實生活中,不只是停車位,業主、物業公司、業委會因為小區管理糾紛扯皮打官司的事屢見不鮮。互不信任、互相質疑是重要原因。
小物業,大民生。小區物業服務是城市基層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破解小區管理這一難題?
物業服務“給力”,居民幸福指數攀升。
(一)
先來談談“互不信任”的問題。
在交樓時,物業公司很多由開發商指定,相對強勢,在物業費、停車費收多少,戶外、電梯廣告收益分配使用等方面,缺少與業主(此時一般還沒有成立業委會)的溝通、協商,導致抱怨、投訴頻現。
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2021年我國物業服務投訴案件8929件,同比增長53.47%。2022年又被列為十大投訴熱點之一。管理透明度和溝通不足是最常見的抱怨。
業委會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督促物業規范管理的作用。然而,它自身的管理又成了一個問題。個別業委會出現牟取私利的情況。
決策與個別業主沖突、掌握的重要信息不及時公開、資源分配不公、與物業公司串通牟私利……種種糾紛累積下,業主、業委會、物業公司,互相不信任起來。
當前,全國不少小區都出現三方扯皮的糾紛。在西安市雁塔區某小區,因服務不好,業委會想更換物業公司,不料合法性遭到質疑,去年對簿公堂后,業委會被撤換。三方扯皮前后達七年之久,期間物業服務每況愈下,最終受損害的還是業主利益。
出現這種情況,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數業主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公告不細看,簽名隨便簽。時間一長,業委會到底怎么監督物業公司的,既不知道也管不了。
二是由于長期缺乏實際監督,物業公司對于業委會的意見往往不適應、不接受。甚至有的業委會組建之初就以更換物業公司為目的,對抗情緒“一觸即發”,串通業委會的情況也偶有發生。
惠州“黨支部+居民自治+行業引領”模式破解小區物業治理難題。圖為星河丹堤志愿服務隊在小區清理衛生。
(二)
業委會、物業公司難道沒有監管?有,就是政府部門。
既然有監管,為何還有如此多的投訴?原因也有二。
一是物業公司屬于服務性企業,它與業主之間是平等民事合同關系。大多數業主投訴的問題都屬于合同糾紛,行政主管部門只能督促雙方協商解決,或走法律訴訟程序。
二是《民法典》《物業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雖作出了框架性規定,但像收費貴、拒交物業費、公共收益處理不當等,并沒有明確該如何處理。出現違法違規時,行政主管部門只能將其移交給相應的部門進行行政處罰。
住建、治安、生態、城管、規劃建設、供水、供電、供氣、通信……由于糾紛矛盾涉及的部門太多,往往容易出現管理職責不夠清晰、執法權限不夠明確、執法效果不佳等情況。
此外,業委會屬于業主自治組織,選出后進行備案即可,不歸屬任何部門管轄,不易監管。只有全體業主投票才能將其撤換。于是,有的業委會換屆選舉流于形式,長期被個人把持,甚至出現到期拒不換屆、不交公章的事件。
前兩年,水口合生上觀國際小區業主投訴業委會賬目不清等問題,小區糾紛不斷。業主多次向主管部門投訴要求重選,至今還沒成功協商解決。水口翠湖雅苑、下角御景花園、江北江畔花園、博羅駿園春天等多個小區都曾因為業委會籌建、業委會解聘物業公司等問題而進行漫長的拉鋸戰。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小區是城市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物業管理服務邊界、權責不明晰,讓其成為城市基層治理的“老大難”問題。
惠城區橋東街道調動“物業力量”開展社區“美顏行動”。
(三)
破解這一難題,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是關鍵。
當前,全國都在探索小區基層治理解法,如何構建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體系,惠州也進行了不少嘗試。
在市區江北金世界花園,業主通過電子投票選業委會、表決公共事務,大大提高了公正性和透明度。“有事一起決定”,讓大家參與積極性更高了,業委會、物業公司、業主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加融洽。
建立“紅色物業”,讓更多黨員加入業委會;推行電子投票平臺,規范業委會行為標準;成立物業行業自律委員會,構建行業治理體系……今年3月,惠州創新做法被中央政法委主管微信公眾號“長安評論”報道。
雖然業委會比物業更加難以監管,但在管理規范,投票透明、公平情況下,成立業委會肯定是利大于弊。去年,深圳就提出要在明年底實現100%住宅小區成立業委會。然而,惠州這一數據還有待提升。據統計,全市1900余個小區中,業委會覆蓋率只有25%左右。
小區物業治理不是“獨角戲”,而是“大合唱”。對于政府來說,在指導小區成立業委會的同時,更需要明晰業委會的權責邊界、運作機制、監督管理等內容。通過科技賦能,推廣電子投票等做法,讓小區事務管理更加透明。同時,積極推動物業管理地方立法,為小區各方規范運行提供更加詳盡的法律依據。
業主理應更加關心自己小區,督促業委會和物業公司履職服務。業委會需要每個成員更有責任心。物業公司則要充分認識業主對于物業服務的新要求,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如是種種,各方努力,方能蹚出一條小區治理的新路子。
惠州日報記者邱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