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力促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
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R&D/GDP比重)達3.44%,連續兩年居全省第3位;兩大科學裝置建設穩步推進;先進核能系統、化石能源低碳清潔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進展;引進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加速推動成果轉化……
2023年,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市科技局持續優化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條,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為惠州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加快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科技創新協同力度加大
如何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至關重要。“深度融入國家戰略,科技創新協同力度加大。”據介紹,2023年,東江實驗室啟動建設期任務順利完成,液態金屬靶研發平臺、高場超導磁體技術開發平臺等11個重大科研平臺運行穩定。
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總部區。 惠州日報記者黃鑫威 攝
在強化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方面,我市先后組團與香港科學園、香港新啟創科技有限公司等洽談交流,赴澳門參加內地與澳門產學研合作路演對接活動。2023年12月,成功舉辦2023年海外專家南粵行(惠州專場)活動,參加國際人才交流大會,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1035人次。
2023年,我市繼續堅持從產業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聚力源頭創新、聚焦突破產業和民生領域關鍵技術,以高質量源頭科技供給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注入強勁動能。
其中,聚焦新型儲能、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命健康領域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安排1076萬元財政資金支持7個重點領域研發項目和5個“揭榜掛帥”項目,從而帶動企業研發投入5565萬元。
與此同時,產業創新動能進一步激發。TCL全球首款20000+級分區115英寸量子點Mini LED巨幕電視等一批新技術、新產品,彰顯了惠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TCL液晶產業園生產線。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
為此,市科技局全力推進培育發展高企行動計劃,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出臺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支撐制造業穩增長若干措施,2023年高企總量超34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總量達3499家;落實高企認定獎補和企業研發費后補助政策,共發放補助資金1.93億元。
惠州光弘科技智能制造車間。 惠州日報記者黃鑫威 攝
同時,持續完善孵化育成體系,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孵化鏈條,推動惠州學院申報省級大學科技園,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大學科技園設立分園,加快異地孵化器“惠深創新中心”建設。
目前,惠州全市已建成孵化載體79家,省級及以上28家,累計孵化高企251家;“惠深創新中心”入駐企業有22家(香港創業團隊4個),新引進4家企業落戶仲愷高新區。
為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力度,我市深化與“5+2”銀行科技金融合作,向社會公布了12家銀行的24項科技金融服務產品,加大對科技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11月末,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獲貸率為6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2個百分點,貸款余額1320.6億元,同比增長46.8%,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2023年,我市首次實施科技人才(團隊)新政策,通過嚴格評審、考察和答辯等程序,遴選出科技領軍人才10人,優秀青年科技人才20人,科技創新創業團隊9個,給予人才最高500萬元安家補貼,給予團隊最高1000萬元項目經費支持;另外,我市還通過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和“揭榜掛帥”項目支持了12個創新團隊。
數說
●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R&D/GDP比重)達3.44%,連續兩年居全省第3位
●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4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3499家,均實現3年翻番
●科技人才總量達8.5萬人,連續多年保持全省第5
大家說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2023年,惠州在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特別是東江實驗室等高水平科研平臺,不僅彌補了惠州在基礎研究、科技攻關等方面的不足,還產出了一大批國際國內領先的技術成果,這必將推動惠州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新突破。”
——惠州奧諾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玉文
“惠州具有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是吸引人才、集聚人才、成就人才的關鍵所在。希望惠州能夠繼續以優質產業、重大科研平臺為‘媒介’,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扎根惠州。”
——市民張煜
本組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劉豪偉 通訊員惠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