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唱響海洋牧歌激活新質生產力
打造百億級產業 建設“藍色糧倉”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游璇鈺
走進位于大亞灣區的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海洋漁業試驗中心基地(以下簡稱“試驗基地”),一尾尾閃著金黃色光芒的魚苗在養殖池里游動。這是適合觀賞的名貴海水經濟魚類,也是潛在的深遠海網箱養殖品種之一——黃金鲹。
黃金鲹人工繁育重點攻關研究由省農業農村廳統籌部署。黃金鲹幼魚的成功培育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是我省開展現代化海洋建設以來海洋水產種業的重大突破。
遼闊的海洋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我國近年來加快建設“藍色糧倉”,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牧場。惠州作為海洋大市,海洋漁業發展潛力巨大,目前正努力以“一條魚”打造百億級大產業,建設“藍色糧倉”。
開展核心技術攻關
提振種業發展創新動力
作為海上糧倉的“芯片”,種業是現代農業、漁業發展的基礎。記者近日在位于大亞灣畔的試驗基地看到,科研人員正在車間察看魚苗的生長情況。“黃金鲹(學名黃鸝無齒鲹)大多靠野外捕撈,大規模人工繁育研究較為缺失。”試驗基地負責人吳錦輝介紹,經過聯合攻關團隊重點攻關研究,黃金鲹人工繁育和大規模苗種培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目前,基地正在繼續開展金槍魚、藍圓鲹等品種的研發。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該試驗基地相繼攻克了多種石斑魚的人工繁育技術,石斑魚選育后大規模養殖轉化,極大促進我國石斑魚養殖產業的發展,成為中國雜交石斑魚發源地。
“試驗基地是省海洋漁業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我們將發揮種業攻關平臺優勢,與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健全的推廣體系相結合,助力惠州市乃至廣東省海洋漁業發展。”吳錦輝介紹,基地廣泛開展海洋生物、海水增養殖、名特優新品種人工繁育、水產養殖病害防治等技術研究試驗工作,近期以廣東省海洋牧場適養品種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為抓手,以試驗基地為平臺邀請國內約60個種業科研團隊進駐基地,利用共享平臺資源開展種業核心技術攻關,解決深遠海養殖品種單一的“卡脖子”問題,夯實惠州種業發展基礎,提振種業發展創新動力。
“推進良種選育聯合攻關,以分子育種平臺等技術手段,培育適合深遠海養殖的突破性新品種。”《惠州市現代化海洋牧場種業振興工作方案》明確,重點加強石首魚類、石斑魚、鲹科魚類、牡蠣、對蝦、青蟹等品種選育工作,圍繞品系改良與新品種培育等創新鏈關鍵環節,開展聯合攻關,到2026年,選育推廣3~5個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較強影響力和較大市場占有率的優質多抗高效品種,進一步提升水產品競爭力。
培育漁業“芯片”
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
今年初,一個“大黃魚的故事”在惠東誕生:廣東省鰉鯨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魚苗繁育車間內,成群的硇洲族大黃魚苗在魚池中游弋。經專家組現場測驗確認,惠東率先在全國實現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育。
聚焦解決種業核心問題,惠州漁業種群保護繁育正走在全省前列。2021年,“國寶級”黃唇魚人工繁殖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也在此被攻克。鰉鯨公司經過多年技術攻關,成功實現黃唇魚人工繁殖,在國內首次實現人工調控條件下多次自然產卵。
去年,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牧場種業創新專家委員會啟動及惠州現代化海洋牧場海水經濟魚類種業創新基地揭牌儀式在大亞灣區舉行。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揭牌后將充分發揮委員會在種業及漁業養殖等領域的支持作用,加強海水經濟魚類的良種選育和繁育工作等,為海洋牧場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與應用等方面的主導作用,通過政策引導、種業資源整合、社會資本引入,搭建規模化種業創新應用平臺,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地方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到2026年,建成4至5個現代化種業良種生產基地,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區)創建以種業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及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形成保、育、測、繁分工合作、緊密銜接的現代種業發展格局,為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發展“深藍漁業”
聚焦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
在惠東小星山附近的海面上,可以看見一個個圓形的深海網箱,海鱺、石斑、鮸魚等成群海魚正茁壯成長。2019年12月,小星山海域符合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創建條件,獲批成為第五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同時,粵港澳大灣區流動漁民深海網箱養殖產業園落戶惠東港口。
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是落實糧食安全戰略、踐行大食物觀的重要舉措,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惠州漁業資源豐富,是著名鯛科魚類繁殖場,也是南海經濟魚類幼體的索餌場。同時,惠州具有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海域面積4520平方公里,是廣東唯一入選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沿海地級市。
推進大百匯、一方海等漁業項目建設,打造南海大黃魚“一條魚”產業……近年來,惠州以發展“深藍漁業”為著力點,積極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建設,成立種業中心3個,耕海牧漁,做大做強“藍色糧倉”。
惠州積極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建設。這是一方海公司的深海網箱。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發展海洋漁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是一個系統工程,惠州堅持系統謀劃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的空間布局,堅持疏近用遠,陸上項目和海上項目聯動發展,把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當前惠州正聚焦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發展,依托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和現有產業基礎,重點推進前端“四大養殖功能區”和后端“一條配套產業帶”建設,包括繁育養殖鯛科類、鲹科類、石首魚科和石斑魚類等名優海水魚品種;推動碧甲LNG冷源綜合利用;推進鹽洲漁港、港口漁港、巽寮漁港建設等;進一步完善漁港、冷鏈倉儲等配套設施,夯實現代化海洋牧場產業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