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返鄉的人們不顧舟車勞頓,也要回一趟熟悉的老家。除了與親朋好友團聚,也是回到家鄉“看看”兒時的記憶。
近期,惠州市第三批歷史建筑名錄公布,惠城區水口街道下源村泉記等28處歷史建筑入列其中。相較于大家熟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留存的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重要,在延續歷史文脈的同時,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一)
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厚重歷史的詩,是延續千年不變的鄉愁。
過年了,回家看看。家里的祖屋、鄰居的老房子、周邊的歷史建筑……斑駁墻體留下的歲月印記,烙著一句句寫滿故土情結的詩歌,這道獨樹一幟的景觀也是“回家”的精神歸屬。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較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無論是位于市區的明清城墻、泗洲塔,或是騎樓林立的水東街、以民國民居建筑風貌為主的新民街,抑或是散落各地的傳統村落——墨園村、皇思揚村等,都成為城市文化肌理最直觀的呈現形式。
物質文化遺產一旦破壞就無法還原。惠州持續認定、公布歷史建筑名錄,有利于規范和保護文化遺產,讓歷史文脈生生不息。
放眼世界,各國對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愈加重視。前段時間,法國塞納河畔再次響起渾厚的鐘聲,擁有800多年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災后歷經5年時間修復重新開放。
水東街。
“浴火重生”,不負歷史,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巴黎圣母院修復工作匯聚了多國建筑師、歷史學家、藝術家等專業人士,陜西秦陵博物院專家也參與其中,中法雙方還聯合開展了巴黎圣母院與秦始皇帝陵木質遺存和土遺址保護研究。可見,“美美與共”,文化遺產維護了人類文明多樣性,也寄托了人類共同的情感。
令人意外的是,巴黎圣母院“重生”不久,巴黎地標性建筑埃菲爾鐵塔一個電梯井發生火災,再度敲響了保護文化遺產的警鐘。盡管法國是世界上首個設立文化遺產日的國家,并頒布了《文化遺產法典》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但意外仍然難以避免。
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形的,也是脆弱的。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除加強日常管理外,風險防范化解機制也不能少。
殷鑒不遠,引以為戒。《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作為惠州市首批立法項目,把惠州歷史文化保護的法治化水平上升到全新的歷史高度。唯有不斷夯實法治保障,進一步推動物質文化遺產系統、長效保護工作,精心守護好每一處“鄉愁”,方能留住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
(二)
穿越千年的鄉愁,是一首寫不完的詩。
網絡上常言“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雖然是句調侃,但表達了人們內心對純凈、簡單生活的向往,兒時的快樂時光已流淌成鄉愁。
一處處散發著歷史韻味的建筑,就是一個個留存鄉愁記憶的坐標。數據顯示,惠州市各縣區已開展多輪歷史建筑普查認定,目前全市共有歷史建筑293處。這些文化遺產除了要保護好,更要傳承好、利用好,讓保護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走向群眾生活、走進群眾內心。
近年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模式在各地蓬勃興起,成為激活鄉村振興的新引擎,也有人稱之為“鄉愁產業”。不過,不是所有成功經驗都能復制。文化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其特有的歷史文化元素,難以復刻的文化底蘊才是火爆出圈的重要因素,例如“跟著歷史建筑去旅行”“探尋古村落之美”“在博物館里過年”等。
放眼當下,正在大力推進的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提出要促進文旅融合深度發展。這無疑給惠州文旅產業發展帶來重大利好,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當地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在加強保護和推動文旅融合中擔當新使命,為引領區增添新色彩。
惠州市畬族文化傳承館位于博羅縣橫河鎮嶂背耀偉畬族小學校園內。
筆者日前在位于博羅縣橫河鎮嶂背畬族村的惠州市畬族文化傳承館了解到,作為全省首個畬族文化傳承館,開館后吸引了周邊眾多游客前往了解獨特的畬族文化。提議建館的當地小學原校長雷金球說,接下來計劃運用數字化提升游客參觀體驗,例如掃二維碼即可聽畬語及畬族故事等。
隨著數字化浪潮席卷,惠州加快建設國內一流數字產業基地,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項目密集布局。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倘若能搭上這班快車,讓數字技術激活沉睡的鄉愁,文化遺產資源優勢將能更好地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一半詩意,一半煙火。積極活化利用好、與時俱進發展好文化遺產,讓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實現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飛入尋常百姓家”,才是最好的保護。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