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樹木為碑,以花草為伴。26日上午,我市在全市4個殯儀館樹葬區統一舉行以“感恩生命·回歸自然”為主題的2025年全市綠色生態樹葬活動,當天共有300例先人骨灰以集體樹葬方式回歸自然。
當天上午共有133個家庭親臨現場、約300人前來惠州市殯儀館樹葬區參加綠色生態樹葬活動。活動現場,氣氛莊嚴肅穆,親屬們行鞠躬禮、默哀等后手捧骨灰壇盒,緩步至寧靜祥和的生態樹葬區,逝者的家人將骨灰盒放進樹溝,撒下花瓣,蓋上泥土,低頭默哀,以環保節儉的方式,送先人落葉歸根,入土為安,讓他們永恒地回歸自然生態,在青山綠水間安然入夢,在綠色中延續永生。市民政局為每個參與樹葬活動的家庭頒發了樹葬證書。
逝者的家人將骨灰盒放進樹溝,撒下花瓣,蓋上泥土,以環保節儉的方式,送先人入土為安。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綠色安葬方式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所接受,綠色安葬已經成為當下殯葬的新理念、新方式、新風尚。綠色安葬包括樹葬、海葬、花葬、草坪葬、壁葬等多種形式。樹葬采用可降解骨灰盒將逝者骨灰安葬于樹下,不建墓、不立碑,骨灰與泥土、鮮花融為一體,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生于自然,回歸于自然”,也積極響應了政府節地生態安葬、移風易俗的號召。
儀式現場,羅女士紅著眼眶將父親的骨灰葬于樹下,“我父親生前是一名軍人也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們相信他會以最莊嚴肅穆和樸素自然的方式回歸大地。我也希望向下一代解釋,生命的終點不是一塊冰冷的石碑,而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了孕育萬物的大地。與其說相信生的終點最后都在寂寞的墓穴里邊,我們更相信我父親化作了清風,化作了小鳥,化作了群山環繞的鳥語花香。”她也感謝市民政局組織的集體樹葬活動,“我們全家也都比較推崇更加自然樸素處理身后事的方式,惠州殯儀館組織這些免費的集體樹葬海葬活動組織得很好,去年我們為另一位親屬選擇了海葬的方式。”
市民政局區劃地名和社會事務科科長潘松介紹,我市一直倡導綠色生態樹葬方式,近年來,通過海報、微信公眾號及各類媒體大力宣傳推廣綠色殯葬、惠民殯葬。2012年以來,我市已舉辦10次樹葬活動,綠色生態集體樹葬活動參與者2400余例,參與數量逐年增長,樹葬理念逐漸深入民心。
文圖/視頻 惠州日報記者馬海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