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聚力推進“百千萬工程”繪就山海共富新圖景
產業集群成勢 鎮村蝶變提速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實習生韓詔儀
清晨的陽光穿透北回歸線的薄霧,南昆山的竹海泛起金色漣漪,羅浮山的古觀鐘聲隨風遠揚。在連接兩座名山的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上,早起的村民正打理著路邊的民宿庭院,騎行愛好者們迎著晨風呼嘯而過,遠處的產業園里機器已開始轟鳴……這幅動靜相宜的畫卷,正是惠州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生動縮影。
自“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惠州以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為“破題之筆”,通過產業聚鏈、城鄉互融、生態賦能等,實現從“單點突破”到“全域躍升”的精彩蝶變,推動實現產業興、鎮村美、百姓富。
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已建成通車。 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攝
生態賦能:三產融合釋放巨大潛能
在速度與激情中揮灑熱血青春,于車輪所向中感受滾燙人生……前不久,2025惠州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騎行活動火熱舉辦,吸引超6000人報名,3000名選手參賽。
“沿途青山如黛、碧水含煙,藍天映襯下風光絕美,還有那震天的鼓聲和濃郁的風土人情,太讓人振奮了!”騎友張先生難掩激動。
這條最美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車,將北回歸線上的兩顆“明珠”——南昆山和羅浮山串聯成線,極大改善了沿途鄉鎮交通條件,為鎮村發展注入新動能,現已逐步成為惠州打造精品賽事、培育體育消費新模式的重要載體。
自2024年省委省政府決定規劃建設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以來,惠州將其作為推動“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瞄準世界級森林溫泉康養目的地、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花園的定位,積極謀劃和建設項目,率先建成標志性工程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串聯16個主題驛站、54個行政村,配建44個停車場,形成輻射全域的致富路網。
依托旅游公路網絡,惠州成功引進力天夢幻城度假村、詠峰度假、奧飛娛樂等文旅項目,產業實現集群集聚。據統計,引領區在建項目145宗,竣工項目128宗,總投資517.73億元;新簽約項目118宗,總投資249.99億元。
“8”字形的最美旅游公路不僅是旅游觀光道,更是產業振興路。龍門縣構建“溫泉+”多業態深融矩陣,打造溫泉康養集聚區,推動溫泉民宿產業規范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2025年“五一”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長20.92%;博羅縣通過改造空心村、建設美麗庭院,讓昔日沉寂的村落煥發新生,形成了一條農文旅特色產業帶……博羅、龍門兩縣現有鄉村酒店(民宿)1068間,5家精品民宿榮登全國民宿黑松露榜單,新增鄉村酒店(民宿)173間,初步建成嶺南特色民宿第一高地。
如今,在南昆山與羅浮山之間,許多“沉睡的資產”正化身成為鄉村旅游的“寶藏地”,有力帶動周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游客紛至沓來,“煙火氣”升騰彌漫,引領區建設的無限潛力正持續釋放。
產業聚鏈:縣域經濟迸發新動能
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內,塔吊林立,車輛穿梭;位于惠東縣的惠州新材料產業園,管道縱橫,機器轟鳴,中控室巨型屏幕上生產數據實時跳動……走進惠州各地產業園區,處處洋溢著熱火朝天的建設氛圍和創新驅動的發展活力。
近年來,惠州將產業升級作為城鄉共富的“硬核支撐”,大力打造產業園區、培育產業集群,在山海之間構建起特色鮮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博羅縣,一個產城人融合的現代化產業園區正逐步崛起。博羅創新建立“四個一”機制(一園區一管理機構一國企一融資方案),不斷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三年引進項目537宗、總投資超千億元,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等5個百億級產業集群,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80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也正如火如荼建設中。自2021年5月正式啟動以來,基地同步推進建設、招商、運營。這個計劃于2027年建成的大灣區“大糧倉、大菜籃、大廚房”,預計農產品年流通服務量超500萬噸、產值突破300億元。依托這一平臺,博羅縣食品產業鏈規上工業產值2024年達117.8億元,入選全省食品工業培育試點縣。
龍門縣則以惠州龍門產業園區為“主戰場”,致力打造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制造、功能膜新材料、綠色新型建材、新型儲能、醫藥健康和食品等6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其中,重點發展功能膜產業,聚力打造“灣區龍門·華南膜城”。截至2025年6月,全縣共引進功能膜上下游產業項目51宗,總投資超90億元,涂布生產線超500條,全面達產后年產值預計突破110億元。
惠東縣同樣亮點頻現:惠州LNG接收站一期投產、太平嶺核電1號機組竣工,“老樹新枝”與“新樹成林”并進格局加速形成;惠州新材料產業園累計落戶產業項目40宗,總投資474億元,發展態勢良好;中國黃唇魚種源保護與技術研究中心暨南海大黃魚種業創新基地等多宗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簽約落戶,現代漁業蓬勃發展。
依托農業產業集群、產業強鎮、產業園等重大產業平臺,惠州“土特產”文章越做越實。今年投產的黃羽雞產業集群項目——駿旺食品產業園,帶動當地就業300人以上,年產值超20億元;龍門縣“特色毛茶”的120多家茶農,人均年增收2萬至3萬元;惠東縣“春收馬鈴薯”2.6萬戶薯農,戶均增收1.74萬元。依托28家鄉村旅游類景區、130家民宿、8個鄉村民宿產業集聚區,農文旅產業有力促進農民增收。
城鄉蝶變:和美鄉村煥發新生機
縣域強筋骨,鎮村展新顏。肩負縣域副中心重任的博羅縣石灣、園洲,致力打造“珠江東岸創新產業高地、引領區綜合服務中心和現代化生態智慧城市標桿”。如今,高起點的規劃正迅速轉化為現實圖景:產業園大道建成通車,優質教育資源相繼落地,現代化商業綜合體拔地而起……起步區的綜合承載力和區域吸引力顯著增強。
在推進“百千萬工程”的過程中,惠州將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人居環境提升、綠色經濟培育等,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龍門縣龍江鎮作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級試點,打出“礦地融合”組合拳,統籌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人居環境改善、生態保護修復與綜合利用,實現廢棄礦山再利用;在惠東縣稔平半島,當地創新探索紅樹林碳匯交易路徑,成功完成全國首宗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交易金額達400萬元,讓生態價值真正轉化為經濟價值。
“惠州在全省率先實現典型鎮培育全覆蓋,為鎮村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惠州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惠州在鞏固提升“5+50”個首批典型鎮村的基礎上,加快第二批“19+157”個典型鎮村培育,推動“14+50”個鎮村重點提升,輻射帶動其他鎮村同步發展,鎮村面貌加速提升。
群眾參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惠州積極發動群眾參與聚合力,打造縣鎮村現代化建設樣板。
通過“百千萬夜話”等機制發動群眾參與,完成農房品質提升,帶動全市風貌提升;創新聯農帶農機制,探索村落活化利用、村集體和村民共富的文旅發展模式……村民與社會力量活躍其中,以多種方式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注入活力。
更具突破性的是,惠州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級鄉村建設工匠協會,216名工匠通過“三金模式”(工匠賺薪金、村集體收租金、村民在家門口賺現金),參與鄉村建設,既提升了村容村貌,又實現了增收致富。“以前接活靠單打獨斗,現在不愁沒活干,在家門口月薪就能過萬元,還能為美化家鄉出一份力,干勁更足了!”鄉村建設工匠賴榮輝的笑容,正是惠州萬千百姓共享“百千萬工程”成果的幸福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