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感染基孔肯雅熱關節疼痛或持續數月
感染后較長時間內可獲一定免疫力
近期,廣東地區的基孔肯雅熱病例數量有所上升,市民們對如何預防和治療這一疾病表現出了高度關注。
惠州專家提醒,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熱,患者可能會經歷數月甚至更久的關節疼痛,不過感染后會在一段時間內擁有一定的免疫力。
老年人面臨重癥風險與慢性疼痛雙重威脅
惠州市疾控中心(惠州市衛監所)應急部負責人劉慧介紹,基孔肯雅熱臨床以發熱、皮疹、關節痛為主要特征,與登革熱非常相似,容易混淆,但基孔肯雅熱引起的關節疼痛通常更為劇烈和持久。
有市民提出疑問,感染基孔肯雅熱是否能“終身免疫”?對此,劉慧表示,人群對基孔肯雅熱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若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疼痛等相關癥狀,需及時到醫院就診。”劉慧提醒廣大市民。
劉慧說,65歲及以上老年人屬于重癥高風險人群,需特別關注。“基孔肯雅熱對老年人的威脅顯著高于其他年齡段人群,主要與其免疫力下降、基礎疾病疊加有關。基礎疾病削弱機體抗病毒能力,發熱脫水可導致血壓波動、血糖失控,加重心腎負擔。”劉慧解釋。
“基孔肯雅熱引起的關節疼痛可能持續數月,個別患者遺留關節功能損害。”劉慧表示,老年人由于退行性關節病變的疊加效應,更容易出現活動受限和生活質量的下降。
預防核心:切斷“人-蚊-人”傳播鏈
劉慧提醒,預防基孔肯雅熱,要切斷“人-蚊-人”傳播鏈,從環境到個體全面防護。
1.環境治理主要以清除蚊蟲孳生地為主,包括以下三點:
清積水:每周清理花盆托盤、廢舊輪胎、閑置容器等積水,水養植物徹底換水并洗刷根部。
勤衛生:及時清理生活垃圾,如垃圾袋、一次性飯盒、水杯等。
社區滅蚊:配合政府消殺行動,重點處理綠化帶、地下車庫、垃圾堆放點等區域。綠化帶和樓梯走廊可放置滅蚊燈進行物理滅蚊。
2.個人防護主要包括物理防蚊+化學驅蚊:
居家:安裝紗門紗窗,睡覺時使用蚊帳,室內用蚊香液或電蚊拍滅蚊。
外出:穿淺色長衣長褲,裸露皮膚涂抹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驅蚊劑。盡量避免在蚊蟲出沒頻繁的時段(日出后2小時、日落前2小時)在樹蔭、草叢等戶外陰暗潮濕處長時間逗留。
3.高風險區域規避:前往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需加強防護并隨身攜帶驅蚊液。
4.加強健康宣傳:相關機構如養老院、社區,要做好宣傳,提醒老人如出現發熱等癥狀,應主動告知,及時送醫;如園區或周邊發生基孔肯雅熱病例,主動配合屬地居委會開展相關處置工作。
感染后應對:早期識別、科學治療、慢病管理
“早期識別典型癥狀(發熱、皮疹、關節痛),及時就醫。”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院感部主任張麗梅提醒大家,特別是老年人,有蚊蟲叮咬史或疫區接觸史,并出現突發高熱、關節劇痛、皮疹等癥狀,需立即前往醫院進行規范治療。主要治療方式如下:
1.對癥治療:首選對乙酰氨基酚退熱止痛,禁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增加出血風險或加重關節損傷)。
2.充足補液:建議定期少量飲水、喝湯或使用口服補液鹽,以預防脫水,特別是在發熱和出汗的情況下。然而,補液必須謹慎進行!患有心力衰竭或腎功能衰竭的老年人,在補液的速度和總量上必須遵循醫生的指導,以防止增加心臟和腎臟的負擔。切勿盲目大量飲水。
3.慢病藥物調整: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藥物不可擅自停用,但需監測血壓血糖,由醫生調整劑量。就診時,帶上所有正在服用的藥物清單(或藥盒),包括處方藥、非處方藥、保健品、中藥等,詳細告知醫生。
4.隔離防傳播:發病后5-7天為病毒血癥期,需嚴格防蚊隔離,避免被叮咬后引發社區傳播。
康復期管理:注意關節保護與功能鍛煉
張麗梅介紹,老年人感染基孔肯雅熱尤其要注意關節保護與功能鍛煉。
1.急性期(2-3周):嚴格臥床休息,避免關節負重。
2.恢復期(3個月內):禁止長跑、爬山、提重物等損傷關節的運動;在康復師指導下進行溫水浴、輕柔伸展運動,緩解僵硬。
3.疼痛期干預:物理治療為主,必要時短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遵醫囑)。
專家聲音:不要掉以輕心,也無需過度恐慌
“老年人切勿掉以輕心,應重點做好環境清理和自身防護,但也不必過度恐慌。”劉慧強調,基孔肯雅熱不會通過日常接觸或飛沫傳播,通過防蚊滅蚊措施即可有效阻斷其傳播途徑。一旦出現相關癥狀,應盡早診斷并治療。遵循醫生的指導管理慢性病,并注重康復鍛煉,預后通常良好。
惠州日報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歐永杰 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