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只進“一扇門” 化解“萬千事”
惠州大力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實現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
這是兩份實打實的成績單。
經濟發展保持向上向好態勢:近4年來,惠州經濟總量接連跨越5000億元、6000億元臺階,GDP年均增速達6.1%,連續四年居全省前五,2024年進入全國城市50強。
社會大局保持平安和諧穩定:蟬聯全國平安建設最高榮譽“長安杯”,獲評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連續9年獲平安廣東建設考評優秀,是全省唯一獲授“二星平安鼎”的地級市。
安全和發展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葜荩l展與安全如何實現雙輪驅動、相輔相成?
近年來,惠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按照“五有”目標和“五個規范化”要求,在全省率先開展市、縣(區)、鎮(街)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不斷完善“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切實將各類矛盾糾紛防范在源頭、化解在基層,交出一份讓人民滿意的“平安答卷”,為惠州加快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提供了強力支撐。
平臺完善
全力推進三級綜治中心全覆蓋建設
群眾有矛盾糾紛,想要找一個“說理的地方”。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基層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持續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進一步加強社會矛盾和風險隱患排查,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千頭萬緒、紛繁復雜,看似都是微末小事,卻直接影響著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效化解矛盾糾紛是一場事關社會治理的“統考”。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卑凑罩醒胝ㄎ褪∥ㄎ渴鹨,惠州堅持把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作為市縣“一把手工程”,高位統籌各方資源,全力推進三級綜治中心全覆蓋建設、實體化運作,人民群眾的訴求均可“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
作為“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中的“1”,綜治中心在整個體系中發揮著樞紐作用。2023年2月,惠州市綜治中心掛牌成立并投入實體化運作。2000平方米的綜治中心里,綜合辦公室、研判督辦室、法學專家工作室、網格工作室、指揮調度大廳等功能室一應俱全。
去年以來,公安、檢察、法院、司法行政以及信訪部門帶著工作職能、系統數據集中進駐綜治中心辦公,加強了信息“全量匯聚”、數據“高頻碰撞”、情勢“實時同步”,進一步增強了對社會治安風險的觸角和感知。
同時,住建、衛健等部門以及群團組織、社會力量等解紛資源實現輪駐。在市綜治中心一樓,首席法律專家團隊駐點辦公,參與重大案件調處、矛盾風險分析研判與統籌協調全市83個首席法律專家咨詢工作站等工作。進駐以來,他們參與重大案事件、矛盾糾紛研判化解11次。
基層既是產生矛盾糾紛的“源頭”,也是疏導、化解社會矛盾的“茬口”。
與省、市綜治中心重在統籌協調不同,縣(區)、鎮(街)綜治中心重在矛盾糾紛化解。如何重點推進縣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把矛盾糾紛化解在縣域實現“矛盾不上交”,并通過縣、鎮兩級綜治中心的資源力量統籌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惠州給出這樣的一條建設路徑——立足便捷為民,縣(區)、鎮(街)綜治中心選址緊鄰行政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等群眾熟悉、交通便利的地方,縣(區)重在推進一站式化解矛盾糾紛、鎮(街)突出就地就近化解矛盾糾紛。2024年,惠州全市各級綜治中心受理矛盾糾紛6.6萬余件,其中95%化解在基層。
服務場所突出實用管用,統一掛牌標識,合理布局引導受理、多元化解、指揮調度等區域,因地制宜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室、勞動監察等窗口,讓群眾在綜治中心一目了然、辦事順暢,實現訴求一窗受理、高效流轉。
“人民群眾的訴求都有人辦理、依法推進!被葜菔芯C治中心負責人介紹,立足于“三個聚焦”的職能定位,市委政法委高位統籌協調,指導推進縣(區)、鎮(街)兩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推進場所設置、部門入駐、機制建設、督辦落實、信息化建設及層級功能定位、治安風險防控等方面的規范化,基本實現全市84個綜治中心實體化運作。
機制規范
讓綜治中心成為矛盾化解“終點站”
“多部門聯動幫忙解決矛盾,讓我們感受到了公平和溫度!笔录玫酵咨平鉀Q后,某企業負責人感慨道。
今年3月初,大亞灣開發區內某企業一員工突發疾病去世,死者家屬與企業、勞務派遣公司因賠償問題僵持不下。所在街道綜治中心組織相關調處力量開展了數次調處仍未能實質化解,將事件上報區綜治中心請求協助處置。
區綜治中心召開研判會后,立即組建專案團隊并開展調解,經過多日協調,最終促成雙方就賠償問題達成一致,并順利簽訂人民調解協議書。
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硬件建設是基礎,運行機制是關鍵。
各級綜治中心建設起來后,惠州把工作重心轉到進一步優機制、建隊伍、強治理上來,通過完善全流程跟蹤督辦運行機制,構建“綜治中心搭臺、職能部門實質性化解”的工作格局,“有矛盾糾紛到綜治中心”逐漸成為社會共識。
整合各方資源,聯動化解矛盾糾紛,讓群眾“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成為常態,這得益于惠州發揮市綜治中心統籌協調、縣(區)一站式化解、鎮(街)主戰場作用,通過健全“鎮(街)吹哨、部門報到”等工作機制,確保每項訴求轉得出、接得住。
市委政法委還牽頭聯合11個部門出臺與綜治中心協同對接的工作指引,健全“統一受理、分類流轉、依法辦理、閉環管理”工作流程。
例如,惠州探索“粵平安”云平臺與公安110系統對接機制,將110非警務警情矛盾糾紛流轉至鎮(街)級綜治中心,按照問題性質,明確部門管轄處理。機制試行以來,已有效化解處置7000余起110非警務警情矛盾糾紛。
部門駐進來,還要擔起責。綜治中心強化跟蹤問效,健全督辦落實機制,把各類矛盾糾紛納入法治化“路線圖”辦理。據介紹,根據不同類型矛盾糾紛,綜治中心嚴控辦理時限和設置督辦工作節點,對辦理異常問題將及時對職能部門進行提醒、督促、催辦,有效解決“程序空轉”問題。
從接收案件訴求到轉辦至職能部門,再到督辦落實,整個辦理過程高效有序……通過三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和實體化運作,確保了群眾訴求的迅速響應和矛盾糾紛的源頭化解。
信息支撐
科技賦能推動矛盾糾紛一“網”打盡
隨著大屏幕閃爍,提示平臺收到一條線索,值班人員經篩查一鍵點擊,一起勞資糾紛線索立即被流轉給相關職能部門,接收處置、分析研判、案結事了等環節可實時跟蹤……
線下,各級綜治中心讓群眾遇到矛盾有了地方“訴說”;線上,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智慧治理平臺正給傳統治理賦予數字化靈魂,為基層治理插上“智慧之翼”,推動矛盾糾紛一“網”打盡。
依托“粵平安”綜治中心業務系統,全市各級綜治中心實現了程序性推進,跟蹤督促辦理部門實質性解決矛盾糾紛;同時,也為重大風險動態研判、預警預測、應急處置等提供技術支撐,實現了矛盾糾紛的全流程閉環管理,讓指揮調度、協調聯動更加高效。
惠城區水口街道綜治中心受理某企業勞資糾紛后,經分析研判,街道難以化解,隨即通過系統將情況報送至區綜治中心,由于糾紛涉及多個部門,惠城區綜治中心及時協調人社、司法行政等部門聯動處置,矛盾糾紛得到有效化解,實現案結事了。
惠城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
數字賦能社會治理中,數據壁壘是塊“硬骨頭”。如果數據共享不暢、數據關聯價值獲取不足,將導致數據效用難以充分釋放,直接影響社會矛盾糾紛的防范和化解。
如何有效突破矛盾糾紛化解“最后一公里”的時空局限?惠州各級綜治中心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和“粵平安”綜治中心業務系統等平臺,為基層社會治理賦能。
在大亞灣開發區綜治中心指揮中心,通過視頻聯控系統,可與3個街道實現會議聯調、實時調度;仲愷高新區創新搭建“智治社會治理平臺”,形成“矛盾聯調、治安聯防、工作聯動、問題聯治、平安聯創”的“五聯”工作機制,高效協同,運轉流暢。
智慧化平臺的廣泛應用,讓基層社會治理更加“耳聰目明”。通過平臺不僅能夠精準發現并篩選出問題隱患,也可以讓綜治力量實時掌握問題動態,對潛在風險進行精細研判,提前介入處置,迅速有效化解矛盾。
“不打官司、足不出戶就拿回了欠款,孩子的學雜費有著落了!2024年8月,仲愷高新區發生一起糾紛案件,從上報至化解,解決時間不到一天。
原來,區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在采集基層社會治理數據時,發現了一宗農產品買賣糾紛。農戶將水果蔬菜賣給某合作社,合作社卻以種種理由拖延付款。
為保障農戶權益,使其盡快拿到相關款項,區綜治中心立即協調司法行政部門、法院通過視頻平臺開展線上調解。最終,經過工作人員的耐心勸解與釋法說理,這起糾紛得以快速解決。
多元解憂
各方力量多途徑多手段化解矛盾糾紛
一場激烈“沖突”成功化解,一對往日“冤家”短時間內握手言和,一套調解方案平息矛盾糾紛……街頭巷尾村舍發生的故事,是惠州多元化解“萬千事”的生動實踐。
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本質是化解矛盾、為民服務,特點是集中辦公、方便群眾,這也是“楓橋經驗”的核心精髓。在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過程中,惠州市整合各方資源,多途徑、多手段化解矛盾糾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走進各級綜治中心群眾接待大廳,最吸引人的莫過于綜合受理群眾訴求的引導臺,這與醫院導診臺模式類似,工作人員先對各種“疑難雜癥”進行專業精準甄別后,再將不同類型矛盾糾紛進行“導診分流”,真正實現“進一扇門、解萬千事”。
推動矛盾糾紛群防群治,各方力量需形成合力;葜莅l揮綜治中心平臺中樞作用,加強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協調聯動,深化法治副校長、法律明白人等工作機制,用好網格員、調解員、志愿者等多元力量,推動“1+6+N”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體系走深走實。
“有這么多專業人員幫忙梳理問題、答疑解惑,分析工傷認定、法律途徑及結果預判,我們公司心悅誠服!泵鎸γ芗m紛調處結果,某企業負責人感嘆。另一方當事人也表示滿意:“一到這里,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不用爭吵,也不用打官司!
這是發生在博羅縣的一起工地傷情糾紛,從起初的激烈爭吵到最后的握手言歡,只用了一個下午。
市民在博羅縣綜治中心閱讀有關讀本。
惠州各級綜治中心整合多方力量開展高效聯動調解工作,不僅讓各類矛盾糾紛防范化解在源頭,也推動著治理資源延伸到“神經末梢”。
為持續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惠州統籌政法系統290個黨組織下沉到319個重點村結對,集中整治涉道路交通、涉農涉土等突出問題,依法化解一批矛盾糾紛和信訪積案,切實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惠州市三級綜治中心積極踐行“大調解”理念,聚焦矛盾糾紛快調,依托綜治中心加強訪調、訴調、警調銜接,充分發揮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作用,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城鄉基層。2024年,全市通過調解化解的矛盾糾紛約占72%。
在各縣(區),“鄉里茶室”“十心調解”等一批本地化、有特色的“楓橋經驗”治理品牌不斷涌現,整合法律援助、復議訴訟等功能,形成多元化解的整體合力。
以博羅縣柏塘鎮為例,當地茶產業發達,博羅縣綜治中心探索出了“鄉里茶室”模式,通過一杯清茶架起黨群干群連心橋,搭建起了解民意、傾聽訴求的窗口。同時,把“和”“融”的茶文化融入調解過程,讓基層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打通鄉村治理“最后一公里”,建立社會治理多元善治新格局。
策劃 惠州日報記者張旭華
本版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劉豪偉 通訊員劉思波
本版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