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傍晚,博羅縣楊僑鎮塔下辦事處被溫柔暮色籠罩著,當護送車輛停穩,楊某(化名)的身影出現在車門處,母親布滿皺紋的手瞬間緊緊攥住兒子的衣袖,淚水無聲滑落。這距離楊某8月2日離家僅6天的重聚,凝聚了惠州市綜合救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市救助中心”)高效統籌與惠城區、博羅縣及鎮、村四級力量的緊密協作。一次跨越縣區、無縫銜接的溫情接力,生動詮釋了惠州社會救助體系的速度、精度與溫度。
基層發現請求支援 各方聯動確認身份
8月7日上午,惠城區汝湖鎮政府工作人員在例行巡查中發現一名神情疲憊、沉默寡言的男子在街頭游蕩。出于責任與關懷,工作人員迅速將其安置到安全場所,并立即聯系市救助中心請求支援。這通來自基層的聯絡,成為啟動全市救助聯動的關鍵信號。
市救助中心接報后迅速響應。正在執行“夏日送清涼”專項救助行動的救助三部社工火速趕赴現場。面對楊某的溝通障礙,社工耐心嘗試多種方式交流。經過不懈努力,楊某終于斷續透露自己來自博羅縣楊僑鎮,因家庭矛盾離家,渴望返鄉卻不知如何求助。
為確保楊某得到周全照料并盡快核實身份,救助三部社工將其安全接回市救助中心。工作人員提供了熱食飲水緩解其身體疲憊。隨后,經驗豐富的社工繼續嘗試溝通,但進展緩慢,社工調整策略,先安排楊某在舒適環境中午休,緩解緊張情緒。
與此同時,市救助中心充分發揮信息樞紐作用,內部多部門高效協同展開跨區域信息核查根據“博羅縣楊僑鎮”線索,救助一部(社會救助核對)立即啟動跨縣(區)協作機制,與當地民政部門聯系,成功確認楊某身份及其家庭住址,并獲取其母親的聯系電話。通過信息平臺篩查歷史記錄,救助二部(站內救助)工作人員發現2021年1月惠城區南壇派出所曾向中心發送協查通報,尋找一名叫楊某的博羅縣楊僑籍走失人員,信息高度吻合,為身份確認提供了有力支持。救助三部(站外救助)在楊某午休后狀態緩和時,社工耐心引導,楊某再次確認了自己的姓名和戶籍地,更關鍵的是,他親口說出了母親的姓名和聯系電話。
此刻,三個部門的信息幾乎同時匯集,三方信息(姓名、戶籍、母親電話)完全一致,形成閉環證據鏈,徹底確認了楊某身份。市救助中心領導綜合評估其走失經歷和溝通狀態,果斷決策:安排專人全程護送返鄉,確保跨縣(區)救助安全落地。
市縣鎮村四級接力 貫通楊某歸家坦途
護送決定下達后,市、縣(區)、鎮(街)、村(居)四級聯動機制迅速激活。市救助中心工作人員立即聯系楊某母親,告知詳情并安撫情緒,并約定在博羅縣楊僑鎮塔下辦事處進行安全交接,并同步協調博羅縣民政部門、楊僑鎮政府及社工站,做好接收準備和后續幫扶銜接工作。
當日下午,由救助三部精干社工組成的護送小組,驅車從市區出發,傍晚時分,車輛抵達楊僑鎮塔下辦事處。在楊僑鎮社工和塔下辦事處工作人員見證協助下,楊某平安回到母親身邊。母親緊緊握住兒子的手,眼含熱淚向工作人員致謝,原來,楊某是8月2日離家走失。楊僑鎮“雙百”社工和塔下辦事處工作人員隨即啟動后續幫扶對接程序,將持續關注其家庭情況,鏈接必要資源,確保關懷延續。
楊某從在惠城區被發現到安全返回博羅縣家中僅用時10小時,高效救助過程集中體現了惠州市完善社會救助服務體系、強化市級樞紐功能的成效。
回家的路,是世上最溫暖的歸途。楊某的故事是市綜合救助中心日常堅守的縮影——以制度為基,以聯動為槳,以仁心為帆,為漂泊者點亮歸家的燈塔。這10個小時的溫情救助,生動詮釋了惠州救助工作者“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初心,展現了惠州通過建強市級樞紐、打通層級關節、融合區域力量,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的決心與成效。
惠報全媒體記者馬海菊通訊員蔡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