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尤物_国产精品原创AV在线播放_a级毛片无码免费真人久久_亚洲成色精品一区无码自拍

東江智庫丨惠州生產性服務業如何奮起直追?

原標題:

生產性服務業是提升制造業質量效益的關鍵,更是GDP最大的增長板塊

惠州生產性服務業如何奮起直追?

  每隔幾分鐘,流水線就會生產出一件衣服。幾天內,一筆訂單就會被處理完,然后這些衣服會被運送給指定的零售商——希音(Shein)。

  從收到希音的訂單、面料到將成衣送至希音倉庫,只需5天:面料制作1天,裁剪、車縫和收尾3天,二次工藝1天……這種做法,在時尚行業堪稱“極致時尚”。

  位于廣州的希音并沒有自建大型工廠,而是深度整合了珠三角數千家中小型服裝廠,將它們納入其數字化供應鏈體系。希音強大的前端上新能力,依賴于背后供應鏈“小單快反”水平,一年能上60萬個新品,而知名快時尚品牌ZARA只能上1.3萬個新品。

  希音的成功,正是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

  “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是提升制造業質量效益的關鍵,更是GDP最大的增長板塊。”在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看來,生產性服務業還是服務貿易的增長引擎、可持續高附加值的基礎以及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根基。

  作為廣東制造業大市,惠州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與廣東經濟“第五城”的地位并不匹配。惠州該如何奮起直追,把生產性服務業短板變成潛力板?

  前不久,惠州日報社舉行“聚焦生產性服務業,賦能惠州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交流座談會,邀請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中國城市專家網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CDI資深研究員宋丁,惠州市委黨校管理學博士、副教授周翠儉等專家學者,為惠州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近年來惠州加大力度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這是惠州江北CBD。

  引育新平臺

  借助產業互聯網實現“需求端出發、制造端響應”

  福建晉江,361°晉江五里服裝基地打造首個“5G+智慧工廠”后,生產協同效率提升17%,訂單及時交付率提升5%,人工運營成本降低8%;山東淄博,隨著卡奧斯海智造工業互聯網平臺入駐,魯中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通過智慧數字窯爐改造,一年少用25萬方燃氣,能耗成本降低15%……

  正是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服務——生產性服務,賦予了產業鏈核心價值。

  “得產業互聯網者得‘天下’。”黃奇帆認為,隨著數字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推進,當下世界最高效的以銷定產、以快打慢、以新打舊的產業組織方式正是“產業互聯網+產業鏈集群”,這是新質生產力又一個標志性推進。

  參照希音成功模式,建立非營利性行業戰略平臺

  座談會上,“希音模式”被林江、宋丁等與會專家多次提及。

  希音是成長于廣州的跨境電商巨頭,以廣州為核心布局供應鏈,以番禺總部為中心,其供應鏈向周邊城市延伸,吸引眾多企業圍繞其需求開展生產配套服務。

  據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統計,僅番禺總部附近就有500多家企業專門為希音供貨,形成了顯著的產業集聚效應。其供應鏈以廣州為圓心,不斷向佛山、江門、肇慶、東莞、中山等城市延伸,形成了一條涵蓋原材料采購、服裝生產、運輸和出口銷售的完整“希音鏈”。

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發展產業生態體系在西湖智谷高效運轉。

  “希音模式”,正是源于其柔性按需供應鏈的創新實踐與全球化戰略的精準布局,數字化驅動的產業互聯網功不可沒。

  希音能夠根據前端銷售數據,以極小批量(小單)快速下單給供應商,并實現極速生產。從接到訂單、面料到位到成品入庫僅需5天。

  同時,希音提供“菜單式”的多模式選擇,讓不同經驗水平的外貿賣家都能便捷入駐并借助希音的流量和運營經驗出海。希音還以自主品牌為核心,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并賦能中小商家提升知識產權能力。

  “希音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全球領先的供應鏈體系,‘快、準’是一大特色。”廣州番禺當地一家服裝制造企業舉例說,當歐洲某服裝巨頭還在為一款新設計忙活1-3個月才送達店鋪時,希音線上三四千名遍及全球的設計師已快速響應,提供從產品開發到生產制造、營銷及供應鏈物流等環節在內的全程賦能,從設計、生產到交付給消費者,最快只要7天,最慢也不過14天。

惠州天安數碼城著力于構建惠城首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示范區。

  希音這一成功案例,對惠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有何啟示?

  惠州日報記者曾經連線采訪了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中心原主任丁力。“一頭把廣州、深圳、香港的設計師招至麾下;一頭把生產交給中小企業。兩者結合,奇跡就出現了。”丁力認為,如果中小企業沒有訂單的話,“專”就不能變現,中小企業的“專精特新”道路就走不通。

  丁力建議,由惠州政府或行業協會引領,建立非營利性行業戰略平臺,讓中小企業能夠共享平臺訂單資源,通過專業化服務和訂單保障,帶動中小企業不斷做強做優。“這種模式既能激活中小企業活力,又能為生產性服務業創造剛性需求,更有利于帶動惠州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引入產業互聯網,重構生產模式實現轉型升級

  翻開惠州制造業版圖,吉他、竹木制品、服裝、鞋業等眾多傳統產業星羅棋布,主要集中在惠城、惠陽、博羅、龍門等縣區。

  “這些傳統產業的共同特點是發展模式相對陳舊、生產效率不高、產品附加值較低。”專家們認為,引育產業互聯網等現代產業平臺,本質上就是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此整合產業鏈、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激活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為惠州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提供支撐。

  制鞋業是惠東縣的支柱產業之一。目前,該縣有大小制鞋及配套加工企業超6000家,年產量超9億雙,年產值超400億元。

  “由于長期依賴代工生產,多數鞋企不重視品牌建設,當前惠東鞋業還是有明顯‘弱質性’。”惠州學院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陳秋鋒直指病灶:長期以來,惠東超半數鞋企以ODM、OEM為主,規模較小、管理粗放、研發投入不足,導致其核心競爭力薄弱,從根源上埋下了“脆弱基因”。

  數百公里之外的福建晉江,雖然鞋企數量、鞋類產量與惠東差不多,但鞋業年產值卻是惠東鞋業的近10倍,并培育出安踏、特步、361°、鴻星爾克、匹克等多個頭部品牌。

  “客觀講,今天的惠東鞋業就是晉江鞋業十年前的樣子。”一位惠東鞋企負責人表示,過去十年晉江鞋業依托工業互聯網迅速做大做強,非常值得惠東思考和學習。

  “晉江能做到的,惠東應該也可以,畢竟有些基礎優勢是共性的。”林江認為,產業互聯網本質是通過數字技術整合產業鏈資源,實現全鏈條效率躍升,打造更智能、更高效的產業發展平臺,只要把這些平臺搭起來并利用好,惠東鞋業的前景光明。

  福建晉江經過多年探索,針對鞋服產業打造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形式多樣,通過垂直化產業互聯網平臺整合資源,以打通全產業鏈。

  比如,鞋服供應鏈平臺“輔城”,聚焦鞋服輔料產業鏈,通過數字化工具連接上下游企業,實現移動辦公、協同生產管理、智能互聯等功能。企業上“企業輔城”APP可快速完成審批支付,解決傳統流程效率低的問題,供應鏈匹配時間從數天縮短至半小時內。

  “惠東鞋業想要快速實現轉型升級發展,可引入產業互聯網重構生產模式,以柔性供應鏈破解‘小單困境’,推動‘小單快反’能力升級。”專家們建議,通過平臺整合縣域中小鞋企產能,以云端調度系統實現訂單智能分發,解決中小企業接小單的“管理難”問題。

  在品牌建設方面,專家們認為,以平臺推動當地鞋業從“代工貼牌”到打造“數字品牌矩陣”,通過集體品牌+區塊鏈認證,由政府或國資平臺統一注冊“惠東女鞋”區域品牌,制定質量準入標準,實現企業共享品牌溢價。

  這套“打法”同樣適用我市其他傳統產業。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吉他產業是惠陽文化產業支柱,產量一度占全國40%以上、全球約五分之一,尤克里里的銷量更曾占全球80%的市場份額。目前,惠陽已有吉他相關企業80多家,產值約4.05億元,形成了包括原材料供給、半成品、電子五金配件、裝飾包裝、數控機械、成品等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和多數傳統制造業一樣,惠陽吉他業也有發展痛點,集中體現在發展模式粗放、企業“小散弱”、產業鏈協同不足、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不強、智能化滲透率低等。

  “產品的數字化和生產的智能化,是惠陽吉他業創新求變的關鍵。”專家們指出,通過產業互聯網平臺,這項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比如,打造全產業鏈協同平臺,包含供應鏈云平臺、共享制造中心等功能,可打通“研-產-銷”堵點。通過整合木材、配件、物流等資源,實現“半小時配齊零件”的數字化調度,同時共享制造中心則可提供環保處理、數控機床等共享設備,有效降低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成本。

  精致的竹木門拉手、功能各異的木質LED燈底座、惟妙惟肖的各式工藝品……來到龍門縣龍潭鎮,當地竹木加工制品令人目不暇接。

  龍門竹木加工業是惠州知名特色傳統產業,2023年其行業年產值突破了20億元。

  “我們還是以小作坊占多數,規上企業只有少數幾家,新技術、新理念、新材料、新思路、新設備、新平臺……這里提到的那么多‘新’,總體來說還是很缺乏。”龍門縣龍潭鎮木制品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直擊痛點。

  “龍門的竹木制品很精美,完全可以成為當地的標志性‘手信’。”林江表示,要破解當地傳統生產模式瓶頸,可通過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全鏈條效能,搭建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技術研發與轉化。比如,設立竹木產業研究院機構,聯合高校攻關竹材改性、環保工藝等關鍵技術,推動專利產業化,同時搭建數字化供應鏈平臺,建設區域性竹木原材料B2B交易市場來整合供需信息。

  “生產性服務業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在專家們看來,不僅需要政府層面“搭臺唱戲”,更需要企業“主動求變”,以市場化思維加快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助力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

  切換新賽道

  破局“虹吸”困境 開辟產業新賽道

  從石化區的塔罐林立,到車間里的機器轟鳴,再到物流園區的車水馬龍……在惠州這片制造業熱土,每年產出的產品不僅承載著“惠州制造”的印記,更暗藏著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巨大需求。

  2024年,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支持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意見》(下稱《意見》),賦予惠州綠色低碳安全發展標桿等四大戰略定位。今年,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市政府工作報告也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工程”列為重點抓好的“十大工程”之一。

  龐大的制造業體量為惠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了堅實基礎。專家們認為,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是制造業高科技發展的溫床、土壤,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溫床、土壤。因此,生產性服務業也成為惠州這座城市加快發展的“必答題”。

  聚焦綠色低碳,發展“貼身定制”生產性服務業

  激光束在電路板上靈動穿梭,通過自動化和數字化管理,一條生產線每分鐘可打出4萬個鐳射孔……在勝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的鐳射車間,鐳射鉆孔機正在以超高的精度加工盲孔,幾乎聽不到傳統工廠的噪音。

  “我們為英偉達定制的服務器PCB,能承載每秒千萬億次的運算需求,為AI算法的高速運行提供了穩定的硬件支持。”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PCB行業被貼上“高污染高能耗”標簽,而勝宏科技通過建設先進的水處理系統,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進行深度處理,水重復利用率超90%。從自動化搬運到節能設備選型,該公司單位產值能耗較行業平均降低40%。

  作為全球PCB龍頭企業,勝宏科技建設了同行業全國首家新一代工業互聯網智慧工廠,在全球AI服務器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

  勝宏科技不斷提升自身的研發能力和生產制造水平,不僅實現了能源的精細化管理,更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核心環節,充分印證開辟新賽道是這座制造業大市的突圍選擇。

  勝宏科技的“數字蝶變”,闡釋了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深度共生之道。

  專家們認為,除了培育好勝宏科技這些龍頭企業外,還要更加科學布局生產性服務業,通過招商引資這個關鍵抓手,引進和培育出更多更強的綠色低碳產業。 

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力度,億緯鋰能在多個領域市場占有率位列前茅。

  “廣州、深圳的生產性服務業高度發達、業態豐富,且不斷向周邊城市輸出‘上門服務’。”林江表示,處于這兩個“龐然大物”之間,惠州生產性服務需求不可避免會被虹吸、分流,進而影響惠州本地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發展。

  “對于惠州來講,融深融灣是大勢所趨,也是重大機遇。”專家們認為,惠州正在推進大亞灣CCS/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集群項目建設,創新碳賬戶試點等綠色金融,可以結合省里出臺的《意見》,聚焦綠色低碳,結合“2+1”產業需求,發展“貼身定制”的生產性服務,深耕專業化領域。

  瞄準特色領域,主動供給服務打造生態集群

  當前,惠州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集中精力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面對廣深“虹吸效應”,如何從“承接溢出”轉向“主動供給”,搶抓新賽道實現反向虹吸?

  在廣東(仲愷)人工智能產業園,朗峰5G智能終端產業園已全面交付,初步形成電子信息、3C數碼、光電顯示等上下游產業生態集群,其中深莞企業占比超90%。

我市初步形成電子信息、3C數碼、光電顯示等上下游產業生態集群。

  從國內中小尺寸顯示模組“巨頭”華顯光電,到全球玻璃制品領域的龍頭旭硝子;從國內LED背光行業的“領頭羊”隆利科技,到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包裝企業安姆科……作為廣東省首批人工智能產業園之一,該產業園堅持由“龍頭”引領構建產業生態,改變了過去“重制造、輕服務”“大生產、小配套”的傳統格局。

  仲愷高新區充分發揮當地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優勢,通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打造生態集群,眾多行業龍頭在人工智能產業園扎根,讓產業集聚的磁場效應愈發強大。

  這種轉變的核心,是從被動承接廣深產業溢出到主動構建服務供給能力的思維躍遷,形成“制造+服務”的良性循環。

  “生產性服務業的核心對象是工業制造業,沒有成體系、規模化、高質量、高配置的工業制造業基礎,就很難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高速成長。”宋丁建議,惠州要以超前眼光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為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擴張與品質提升“強力引流”,筑牢產業根基。

  宋丁認為,在“十五五”規劃中,要對“十四五”期間布局的惠州制造業進行全盤梳理,重點在仲愷、惠城、惠陽、大亞灣四個主力城區,連片重點布局更加符合戰略需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現代制造業,同時布局相應的高端現代生產性服務業。

  這與惠州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頂層設計高度契合。根據2024年11月印發的《惠州市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我市將依據各縣區的特點,規劃七個特色鮮明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加速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有步驟地推進科創研發和先進制造業發展,合理、穩健地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宋丁認為,惠州既不能讓都市圈和大灣區替代自己應該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也不可能包攬一切生產性服務業,否則容易形成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嚴重不平衡。

  從勝宏科技的智慧工廠到仲愷高新區人工智能產業園,當綠色低碳成為產業基因,當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不僅能擺脫“虹吸困境”,更能在產業鏈中占據獨特位置,開辟出屬于自己的高質量發展新賽道。

  發力補短板

  以生產性服務業“活水”灌溉制造業“良田”

  金融領域創新動能不足、制造服務供給能力偏弱、產業協同機制不暢、商貿服務模式相對單一、要素支撐相對薄弱……座談會上,與會專家指出惠州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短板。

  專家們直言,惠州邁向萬億元級城市,時間緊、任務重,不能走“尋常路”,要打通堵點、補齊短板,以生產性服務業“活水”源源不斷灌溉制造業“良田”,推動一大批企業快速成長、壯大,實現跨越式發展。

  做厚金融服務,深度嵌入制造業全生命周期

  金融業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樞紐環節,在賦能實體經濟、驅動產業升級中發揮著戰略性支撐作用。然而,作為廣東經濟“第五城”,惠州在金融發展方面與此并不匹配。

  “金融是實體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擴建廠房、增加設備、招募人才、科技研發、拓展市場……可以說,企業方方面面都需要資金支持。”宋丁指出,金融業的核心價值不僅體現在資金融通層面,更通過風險管理、資源配置、信息整合等多元功能,深度嵌入制造業全生命周期,推動新型工業化進程。

  勝宏科技是惠州制造業企業中通過資本市場力量實現做大做強的一個典型案例。

  2015年,勝宏科技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發行價僅10多元/股,10年后的今天,其股價已逼近200元/股,市值突破1600億元。通過資本市場平臺的助力,10年來該公司積累增加的還有數百項發明專利,以及以英偉達為代表的國際頭部大客戶。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共有20家境內(即A股)上市公司,10家境外上市公司(均在香港聯交所)。不過,相對于數十萬家企業的“基數”而言,惠州上市企業數量仍舊偏少。

  “我們也很想盡快登陸A股,條件也基本符合要求。但受大環境以及上市輔導、審批流程等各方面因素影響,公司上市的步伐還是未達預期。”調研采訪中,惠州仲愷高新區一家科技型電子企業負責人表示,近幾年來,公司在細分領域發展較快,科研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正是“開拓疆土”的時候,無奈資金周轉跟不上,導致步履蹣跚。

  “上市急不來,我們想辦貸款,可是企業抵押物少,貸不了多少,走信用貸吧,額度又不高;想找風投和私募基金吧,好像當地也沒成氣候……”該負責人直言當前遇到了融資瓶頸。

  “這就是我們講到的惠州金融服務模式單一、融資渠道有限等問題的真實體現。”林江表示,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惠州要盡快邁入“萬億GDP俱樂部”,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金融業的作用,多措并舉扶持企業做強做大。

  福建泉州的經驗做法值得借鑒。泉州經濟總量2020年首度進入萬億元行列,從五千億元到突破萬億元僅用7年。此后幾年GDP一路攀升,2024年達1.31萬億元。這背后,上百家上市民企的支撐作用功不可沒。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泉州累計有境內外上市企業超110家,數量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其中,境外上市公司占比超過80%,分布于香港、新加坡、美國、德國、英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交易所,在資本市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泉州板塊”。

  比如,安踏、361°、特步、恒安國際等都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而安踏總部加上子公司更于2024年突破了千億元營收。

  泉州作為民營經濟重鎮和“晉江經驗”的發源地,近年來通過金融創新與政策協同,形成了一套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特色模式。比如,基金方面,構建了“N+X”多層次產業基金體系,政府引導型母基金規模625億元、國資基金規模340億元、社會基金規模738億元,全力打造泉州海絲基金小鎮、晉金私募匯、南翼基金會客廳等三大基金集聚區。

  交流座談會上,“耐心資本”也被專家多次提及。專家們建議,惠州應發揮百億母基金杠桿作用,開展“資本招商”,進一步撬動保險、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參與;創新區域協同募資模式,聯合深莞等珠三角城市設立“東江科創耐心資本聯盟”,通過區域產業基金互補,共享項目庫與風控模型,降低單一區域投資風險。

  談起發展耐心資本,顯然繞不開安徽合肥。近年來,通過政府主導的產業投資模式,合肥精準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敢于冒險、精準施策、產投聯動”的特點,在半導體、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等領域培育出多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業界通常稱這種模式為“合肥模式”,其核心是通過國有資本主動介入產業投資,承擔風險、引導方向,最終實現產業培育與城市發展的雙贏。

  “惠州與合肥有不少相似性。”宋丁表示,惠州有著發達完善的制造業基礎,工業土壤肥沃,正培育著數以百計、千計的優秀成長型企業,若能以耐心資本對其進行精準滴灌,將有望培育出更多的“小巨人”企業、上市企業,以及相關特色產業集群。

  集聚專業服務機構,構建外貿綜合服務生態

  加強商貿領域的本地化服務供給,也是專家們關注的焦點。

  惠州是廣東外貿大市,躋身全國外貿50強城市。2025年上半年,惠州進出口1979.9億元,同比增長6.9%。其中,機電產品出口占比近八成。記者在采訪調研中,眾多外貿企業表示,目前,惠州外貿服務體系比較薄弱,專業支撐能力不足,對“深穗莞”外貿服務還存在較大依賴。

  比如,缺乏國際化的外貿綜合服務生態。專業服務方面,國際法律(應對反傾銷、知識產權糾紛)、市場調研(海外消費趨勢分析)、品牌營銷(海外社交媒體運營)等第三方服務機構數量較少,企業依賴廣州、深圳機構,服務成本高、響應慢。

  專家們建議,惠州應構建與“外貿大市”相匹配的外貿服務生態,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一方面,補強金融服務,引入更多外資銀行設立分支機構;另一方面,集聚專業服務機構,在仲愷高新區、環大亞灣新區規劃“外貿服務產業園”,引進國際律所、跨境營銷公司、供應鏈管理企業等,提供“法律+物流+營銷”打包服務,降低企業服務采購成本。

  南海之濱的惠州港,擁有天然深水岸線約30公里,可建1萬-30萬噸級泊位,是華南地區少有的深水良港之一,在承接遠洋大宗散貨、液體化工品等運輸上也具備先天優勢。 

惠州港擁有天然深水岸線約30公里,可建1萬-30萬噸級泊位,是華南地區少有的深水良港之一。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港口群的組成部分,依托獨特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惠州港形成了鮮明的發展特色。但長期以來,由于與石化產業深度綁定,惠州港盡管產業特色明顯,但在發展商貿方面的先天優勢并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

  近年來,惠州高度重視港口經濟發展,大力推動惠州港加速從產業港向貿易港、產業港并重轉型,促進港產城融合發展,打造大灣區乃至全國南北出海新通道。專家們認為,寧波舟山港的發展思路值得惠州學習。

  地處浙江寧波的舟山港,曾是一座不產一滴原油的海上漁港,如今已躍升為全國第一、全球第四大加油港,也是全球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其在深水泊位利用、大宗散貨運輸、海鐵聯運等方面經驗豐富,與惠州港“深水良港+大宗散貨”的定位高度契合。

  目前,寧波舟山港通過“海鐵聯運班列”連接中西部16個省份,2024年海鐵聯運量超180萬標箱。專家們建議,惠州港可參考其“政府補貼+市場化運營”模式,探索開通至江西贛州、湖南郴州等城市的定點班列,配套“一次報關、全程通行”的通關便利,降低內陸企業物流成本。

  錯位謀發展

  聚焦細分領域 與周邊城市形成互補

  放眼全球,生產性服務業顯然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生產性服務業是經濟增長的靈魂。”黃奇帆指出,生產性服務業占GDP比重越高,經濟越發達。

  在此背景下,惠州如何在生產性服務業的激烈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揚長避短、錯位發展,惠州生產性服務業前景可期、大有可為。”專家們認為,惠州依托現有優勢產業基礎,瞄準新技術、新風口,聚焦細分領域的專業化服務,形成與周邊城市的互補關系而非競爭關系。這種錯位發展的思路,才能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分工中找到獨特的定位,打造具有惠州特色的“現代服務業矩陣”。

  揚長避短,瞄準技術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實現錯位特色發展

  東莞松山湖科學城,緊鄰高速公路,有一片依山而建、造型獨特的建筑群,山坡上矗立著“中國散裂中子源”幾個大字。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沖型散裂中子源,為東莞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與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突破,形成“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轉化”全鏈條創新生態,推動東莞從制造重鎮向科技創新策源地轉型。

  “東莞和惠州一樣,也處于深圳、廣州之間,但東莞生產性服務業有聲有色,需求并未被廣州、深圳大量虹吸。”林江表示,除了其制造業發達、技術研發實力突出外,還在于差異化戰略的協同作用。比如,通過發力本地化產業配套、政策精準引導、與廣深港協同定位、細分領域深耕及龍頭企業的生態賦能等,實現與廣州、深圳的錯位特色發展。

  廣州依托華南商貿中心地位和高校科研資源,會展與商貿、物流供應鏈等生產性服務業發達;深圳科技研發實力強大,信息技術與數字服務等數字經濟形成創新生態,各類專業人才聚集;東莞制造服務化與供應鏈創新突圍,依托制造業基礎,打造 “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融合范本……

  惠州如何尋求差異化競爭,破除產業“內卷”,實現錯位發展?

  作為“萬億工業大市”,惠州與廣深莞在產業基礎、資源稟賦上存在不小的差異。專家建議,惠州要立足自身制造業優勢,通過區域協同分工、產業垂直深耕、精準承接外溢資源,瞄準技術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構建差異化、專業化、特色化的服務生態。

  傳統意義上,生產性服務業在某些環節呈現勞動力密集特征,例如物流中的倉儲與運輸、簡單的外包售后服務等,需要大量人力來完成基礎工作。但近年來,技術創新浪潮席卷,生產性服務業正快速向技術密集型轉變。

  “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科技迅猛發展,人力成本持續攀升,多重因素作用之下,發展技術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符合專業化的產業分工趨勢。”周翠儉說。

  今年,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預計將建成,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吸引聚集一大批科學家到惠州從事科研工作;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東江實驗室)建設11個高水平科研平臺,突破30余項國內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埃克森美孚大亞灣實驗室、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惠州化工產業研發中試基地等一批研發機構的建設持續推進…… 

惠州以“兩大科學裝置”等項目建設為抓手,不斷強化高質量科技供給,夯實科技產業融合的基礎。這是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地下的巨大環形裝置。

  “這些‘國之重器’、省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企業研發中心是惠州的獨特優勢,是技術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載體平臺。”宋丁建議,惠州要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兩大科學裝置”、東江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引領作用,健全“沿途下蛋”機制,努力將惠州打造成為大灣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進一步提升惠州生產性服務業的科技含量,在技術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實現突破。

  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惠州新能源電池龍頭企業億緯鋰能為例,年報顯示,億緯鋰能擁有約23萬㎡研究院及6000余人的國際化、跨學科綜合研發團隊,構建了6個研究院及5個研究所。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力度,億緯鋰能在多個領域市場占有率位列前茅:鋰原電池自2016年起連續9年銷售額及出口額位列國內第一;圓柱電池2024年出貨量位列國內第一,全球前四;動力電池領域率先實現46系大圓柱電池量產裝車,中重型商用車裝機量排名全球第二;儲能電池領域2024年出貨量排名躍居全球第二。

  發展技術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離不開創新人才和創新生態的加持。2024年,惠州引進各類優秀人才12.6萬名,今年又啟動“十萬人才大招引”專項行動。在惠州,就業有補貼、創業有扶持、創新有資助、求職有住所、落戶有補助,攬才政策誠意滿滿。

  專家們建議惠州學習借鑒杭州的先進經驗,前瞻布局新興產業,進一步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和營商環境。

  以杭州為例,宇樹科技機器狗翻山、涉水、跳高和負重載人都不在話下,深度求索(DeepSeek)訓練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一鳴驚人……近年來,“杭州六小龍”在人工智能、機器人領域頻頻“出圈”。

  這得益于杭州一流的營商環境——“無事不擾”,讓市場主體輕裝上陣、大膽創新;“有求必應”,對企業訴求快速響應、精準服務。杭州以“服務型政府”著稱,優越的營商環境不僅成就了“杭州六小龍”,更吸引超400家獨角獸及準獨角獸企業扎根杭州。政策超前布局、服務主動高效、長期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杭州的營商環境核心在于將政策、資本、人才、服務整合為“陽光雨露式”的創新生態。

  引育“鏈主”,圍繞產業鏈打造服務鏈

  “惠州是廣東經濟‘第五城’,這就是當前惠州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最大優勢、最大機遇。”宋丁認為,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文件支持惠州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將帶來持續的政策紅利,惠州生產性服務業正好可以借此東風啟航,不斷做大做強。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鏈主”企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牽引拉動作用。 

惠城區行政服務中心智慧政務服務自助區。

  專家們認為,惠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要聚焦產業鏈協同,以制造業需求為錨點,以集群發展為抓手,引育“鏈主”企業,培育產業生態,圍繞惠州的產業鏈打造配套的服務鏈。

  “產業有產業鏈,服務也有服務鏈,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在林江看來,產業鏈是發展服務鏈的基礎,發展服務鏈又能夠更好發揮協同效應,反過來進一步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圍繞‘2+1’產業,惠州要打造產業鏈上急需的科研創新、檢驗檢測及市場準入、物流配送、金融、數字化賦能等服務鏈。”林江建議惠州聚焦產業所需,引育一批生產性服務業“鏈主”企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標桿示范企業,進而帶動整個惠州生產性服務業的服務功能、創新能力、輻射能力進一步完善提升。

  以浙江杭州為例,其區、縣(市)積極探索建設各有特色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如,上城區探索“CBD+科創”發展總戰略;拱墅區聚焦金融服務業,已聚集省級以上金融機構總部70家;西湖區聚焦數字服務與科技服務;高新區(濱江)以信息軟件服務為主引擎……

  科學布局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招商引資是關鍵抓手。“招商引資要從‘充分條件’思維轉向‘必要條件’思維。許多城市把勞動力成本低等作為招商優勢,這其實是混淆了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林江舉例,對于生產性服務業而言,研發能力、物流效率、信息服務水平等才是真正的必要條件。

  “不能追求單純的規模擴張,不盲目追求高大上。”林江建議,在產業選擇和招商策略上,必須摒棄“撿到籃子里都是菜”的粗放模式,轉而聚焦符合國家政策導向和產業發展趨勢的領域。尤其是要避免資源浪費和同質化競爭,找到適合自身優勢的產業路徑。

  專家觀點

  “惠州要以超前眼光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為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擴張與品質提升‘強力引流’,筑牢產業根基。”

  ——中國城市專家網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端智庫CDI資深研究員宋丁

  “產業有產業鏈,服務也有服務鏈,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產業鏈是發展服務鏈的基礎,發展服務鏈又能夠更好發揮協同效應,反過來進一步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是提升制造業質量效益的關鍵,更是GDP最大的增長板塊,還是服務貿易的增長引擎、可持續高附加值的基礎以及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根基。”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

  “由惠州政府或行業協會引領,建立非營利性行業戰略平臺,讓中小企業能夠共享平臺訂單資源,通過專業化服務和訂單保障,帶動中小企業不斷做強做優。這種模式既能激活中小企業活力,又能為生產性服務業創造剛性需求,更有利于帶動惠州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競爭力中心原主任丁力

     名詞解釋

  生產性服務業

  生產性服務業是指圍繞生產的各類服務業,比如銀行信貸、保險、證券等融資支持,風險管理和資本運作服務,軟件開發、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信息技術服務……不僅包含對各類經營主體的生產活動提供服務,而且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根據國家統計局《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分類(2019)》,生產性服務業分為: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貨物運輸、通用航空生產、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職業教育培訓服務,批發與貿易經紀代理服務,生產性支持服務共十大行業。

  總 策 劃 王昆發

  總 統 籌 卓炬明 于 澤 李朝榮 劉智慧

  統 籌 李建國 張旭華 嚴藝超 李向英

  采 寫 張旭華 袁 暢 劉煒煒 劉建威 謝寶樹

  圖 片 惠州東江圖片社

編輯:任己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池县| 德阳市| 武山县| 游戏| 琼海市| 寿宁县| 张家口市| 双流县| 宁化县| 宜都市| 邮箱| 利津县| 定安县| 随州市| 仁寿县| 罗甸县| 黄冈市| 金门县| 尼木县| 宽城| 安乡县| 芜湖市| 桂东县| 峨山| 通道| 舟山市| 上饶市| 萍乡市| 新巴尔虎左旗| 清新县| 北京市| 海兴县| 渝北区| 正定县| 温州市| 韶山市| 迁安市| 措勤县| 伽师县| 海晏县| 兴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