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供電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電力+生態”賦能綠色發展
建設綠色電網守護綠水青山
編者按
2025年8月15日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南方電網廣東惠州供電局(以下簡稱“惠州供電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牢固樹立并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電網發展的征程中,始終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走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和諧之路、創新之路——
惠州西湖,碧波蕩漾間白鷺翩躚,電網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智能電網與嶺南古村相映成趣,既守護了古村韻味,又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三門島“風光儲”多能互補微電網如璀璨明珠鑲嵌海上,終結島上柴油發電歷史,讓清潔能源與海島生態同頻共振……如今的惠州,青山連綿起伏,綠水悠悠流淌,電網與生態的深度融合,正共同繪就這幅如詩如畫的綠色長卷。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生態屏障,惠州深入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戰略,高水平推進綠美惠州生態建設各項工作,持續釋放城市發展的“綠色動能”。在這場綠色變革中,惠州供電局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立足電網功能定位,建設綠色電網,守護綠水青山,以“電力+生態”的生動實踐,主動融入“百千萬工程”,為推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添磚加瓦,也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惠州方案”。
01
鷺鳥“落戶”惠州
電力生態共繪和諧畫卷
漫步在惠州西湖景區,放眼望去,盡是蒼翠的樹木和古樸的亭臺樓閣,空中不見一根電桿、一縷飛線。湖心島上,綠樹成蔭,鷺鳥優雅地掠過水面,時而駐足枝頭,時而低飛嬉戲,勾勒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而這一畫卷的背后,不僅是惠州“生態立市”戰略的生動縮影,更藏著惠州供電局以創新實踐破解“生態保護與電力保障”難題的智慧。
惠州惠城供電局工作人員在惠州西湖周邊檢查地下電纜運行情況。
作為惠州老城區的“綠肺”,惠州西湖景區自古便是鳥類棲息的樂園。但隨著城市發展,空中縱橫的輸電線路逐漸成為生態保護的“隱形障礙”:鷺鳥等涉禽晨昏活動時,夜間視覺受限易與架空電線相撞,不僅持續擠壓著鳥類的遷徙通道與棲息空間,也給電網穩定運行埋下隱患。
如何在保障居民與景區可靠用電的同時,為鳥類留出“安全通道”,化解生態保護與電力保障的沖突,成為惠州供電局亟待解決的課題。
破解矛盾的關鍵,在于“給生態留下更多空間”。惠州供電局聯合多個部門,直面老城區地下空間規劃復雜、施工難度大等諸多難題,推動架空線路入地。通過反復勘察與論證線路,協調地下管線資源,開發適用于老城區的小型化、靈活化電纜敷設技術等,一步步啃下“硬骨頭”,實現“藏線于地”,而這系列改造從20世紀90年代的西湖步行街電纜下地,到近年的水東街、祝屋巷改造,從未停歇。
電纜下地工程落地后,惠州西湖周邊鳥類棲息環境顯著改善,東方白鸛等“國寶級”鳥類相繼入駐,既呈現出“城市核心區成為瀕危鳥類樂園”的罕見景象,也讓每一度電都承載著生態的溫度。
這場扎根城市核心區的生態實踐,也深刻揭示著電力與生態的共生邏輯:城市的鋼筋水泥與自然的草木蟲魚,從來不是相互割裂的對立面。當創新成為破解難題的密鑰,協同化作凝聚合力的紐帶,電力的光便能與生態的綠交織成網,織就一張守護可持續發展的溫暖屏障。
這也是惠州“生態立市”戰略與電力部門“雙碳”實踐同頻共振的生動注腳。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惠州始終將“生態優先”鐫刻在城市發展的基因里,而電力作為能源轉型的核心引擎,正以大環保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既錨定“雙碳”目標加速能源結構綠色迭代,推動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并網消納;又嚴守生態底線,在電網規劃建設中始終踐行“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并進”的綠色路徑,讓每一條線路都成為生態保護的隱形屏障。
02
電網生態協同發展
鄉村旅游更綠美產業發展更興旺
推動電力設施與鄉村風貌協調發展,是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全方位助力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的重要舉措。惠州供電局積極踐行“向縣而興”發展導向,通過推動電力設施與鄉村風貌協調發展,為引領區的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持續注入強勁動能。
每到節假日,生機勃勃的博羅縣柏塘鎮萬畝茶園都會吸引眾多游人前來賞景、拍照打卡。在游客照片中,青綠茶田賞心悅目,不見灰色電線桿與橫空線纜。原來,考慮到茶園觀光旅游的長久發展,當地供電局在線路配套建設時就對方案進行了優化,為茶園上空預留出了充足的觀賞空間。
惠州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最美旅游公路。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旅游要發展,配套要先行。惠州供電局在加快當地電網建設的同時,堅持與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有機統一,提升旅游環境的綠美度。
在惠州供電局倡導下,多方投資建設的博羅縣長寧鎮徐田村光儲充一體化示范充電站,也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該充電站可同時支持7輛新能源車充電,光伏車棚年發電量達6.05萬千瓦時,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噸,相當于植樹造林2700余棵。近期,充電站的主體建筑也迎來升級,采用熱門低飽和度色彩與活潑圖案,讓原本樸素的設施變得生動有趣,既助力游客“綠色出行”,又與周邊山林景觀視覺相融,成為最美旅游公路上一道兼具功能性與觀賞性的綠美風景。為服務引領區建
設,惠州供電局在電網建設中主動融入區域發展全局,與市縣兩級政府建立常態化緊密會商機制,創新構建“電力規劃前置、用電需求預判、服務端口前移”工作模式,確保引領區建設與電網升級改造同規劃、同部署、同推進。
在電網建設中,惠州供電局還推動電網與生態保護、鄉村旅游發展深度融合,通過一系列創新實踐,實現電網“功能+顏值”雙提升,持續擦亮鄉村旅游綠美底色。如在最美旅游公路博羅段,通信線路搭接供電線路形成“空中蜘蛛網”問題,該局主動融入“百千萬工程”,以系統化思維推進“三線整治”專項行動,依托“整線成片”經驗,通過優化桿線布局、改造電力設施實現隱蔽化等舉措,讓原本雜亂的空中環境蛻變為與山水相融的“天際風景線”,實現“還天空于自然”,夯實了電網建設與生態保護的統一性。
惠州供電局的生態實踐還不止于此。隨著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建設的穩步推進,該局以“零碳”理念賦能生態資源開發,讓綠色電力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的愿景逐步從藍圖走向現實。
今年5月下旬,廣惠首個互建雙電纜網架完善工程——“龍鳳線工程”正式投產。該項目采用“手拉手”環網供電模式,顯著提升廣州增城正果鎮、惠州龍門麻榨鎮兩地供電可靠性,又巧妙規避了“架空線橫跨度假區”的問題,避免了架空線涉水域的安全隱患,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審批、建設效率提升的雙贏局面。
這份“雙贏”,在民生層面的體現尤為真切。增城正果鎮與龍門麻榨鎮交界山坳處,水產養殖戶陳大姐查看池中歡騰的魚苗,笑意難掩。“以前可沒這心氣兒。”她感慨,“增氧泵能全天運轉,水溫、含氧量穩定,魚的成活率至少九成!”她計劃擴大養殖規模,引進高附加值的石斑魚,穩定電力讓她對增收充滿期待。
03
“風光儲”多能互補
打造“零碳”海島樣板
面對農村偏遠地區、孤島等供電末梢的痛點難點,惠州供電局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全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用能需要。
惠州博羅供電局工作人員檢查柏塘鎮“萬畝茶園”周邊線路。
大亞灣三門島是惠州最大的海島,島上常住人口800多人。長期以來,由于地理條件和技術限制,三門島始終未能與陸地電網相連,島上只能依賴柴油發電機發電,供電不穩定且成本高昂。用電難,成了島上居民的心病。
為解決三門島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滿足島嶼群眾的用電需求,惠州供電局將三門島用電問題列入專項整治方案,并于2024年初啟動微電網建設。面對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海島復雜的施工條件,該局打破傳統思維,創新性地提出了“風光儲”多能互補的零碳海島微電網建設方案。他們利用海島豐富的光能和風能資源,規劃了分布式屋頂光伏、小型微風發電機和儲能裝置等能源設施,構建了全省首個零碳綠色微電網。
2024年12月底,三門島北扣村首期“風光儲”多能互補海島“微電網”正式通電。這一項目的成功投運,不僅大大改善了三門島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也為海島的全域綠色低碳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礎。
今年“五一”,三門島迎來首個“零碳”假期。站在海島遠眺,光伏板在陽光下折射出粼粼藍光,風機葉片伴著海風輕輕轉動,清潔能源正悄然重塑這座小島的肌理。
“再也不用聞那股嗆人的柴油味了,電費還比以前省了一大半!”村民李叔笑著拉開冰箱門,冰箱里滿滿當當堆著剛打撈的海產,保鮮得格外鮮亮。民宿老板王姐也喜笑顏開,“以前電力不穩,游客想洗個熱水澡都難。現在好了,住客舒心,生意比去年同期多了三成!”曾經依賴柴油發電的小島,因綠色能源煥發新生。如今三門島二期微電網工程也即將竣工,不僅為偏遠島嶼提供了可復制的“綠電孤島”解決方案,也推動可再生能源技術向深海遠島加速邁進。
大亞灣三門島的用電變遷,正是惠州供電局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以綠色能源守護海島生態的生動寫照。近年來,惠州供電局持續加大投資力度,精準發力打通農村供電“最后一公里”,實現機井通電和自然村通動力電全覆蓋,惠州供電局通過設備升級、智能化改造等手段持續夯實農網基礎,目前農村電網平均供電可靠率已達99.98%,確保偏遠山區家庭用上“放心電、滿意電”。
“十五五”電網規劃新征程,惠州供電局將持續推動電網規劃建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服務惠州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科學系統推進“十五五”數字電網發展規劃建設。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推動源網荷儲協同優化,加快形成多元充裕的電力供給保障體系和兼容并舉的電力系統發展新形態,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支撐惠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展望未來,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惠州深入踐行,這里的山將更青、水將更綠,惠州的城市顏值將更高,城市氣質也將更佳,良好生態將為惠州加快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提供堅強生態保障。未來,惠州供電局也將繼續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宗旨,讓綠色電力為惠州綠水青山持續護航,于生態與發展間尋最優平衡,推動惠州向生態更優、電力更強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穩步前行,讓“生態之美照亮惠民之州”的美好愿景,化為處處可見的動人實景。
本版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駱國紅 通訊員蔣立濤 陳耀廷 莊楚瑜 王翎羽 廖偉興 鄭銘陽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 惠州供電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