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負責人羅志敏勇當“先頭兵”
帶著23年急救經驗下沉家鄉送醫傳技
“轉院途中,一定要時刻關注患者的這幾個數值。”在惠陽區良井鎮中心衛生院新添置的救護車上,心電監護儀規律作響,一名身穿白大褂、身材高大的醫生指著屏幕上的波形曲線,向身邊的醫護同事講解設備的操作要點和院前轉院的急救要點。
從城市三甲醫院的急診骨干,到鄉鎮衛生院的健康守護者,惠州市第六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惠州六院”)急診醫學科負責人、副主任醫師羅志敏響應惠州市“一鎮一名醫”固本強基行動號召,帶著23年的急診經驗下沉家鄉良井,用專業守護著家鄉人民群眾的安康。
走近羅志敏
練就處理內科急危重癥過硬本領
120警報聲一響就要立刻集結沖向需要他們的地方;一進入醫院大門就不知道自己何時能下班;越是節假日,他們肩上的擔子就越重……急診醫學科,作為醫院里重癥病人最為集中、病種最為繁雜、搶救和管理任務最為艱巨的科室,始終如一地24小時不間斷為患者提供緊急醫療服務。
2000年,羅志敏從汕頭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帶著對醫學事業的熱忱,他來到了惠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這一待,便是二十余個春秋。急診醫學科作為醫院里最緊張、最忙碌的科室之一,每天都在上演著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救援。在這里,羅志敏從一名青澀的年輕醫生成長為急診醫學科負責人、副主任醫師,更練就了一身處理內科急危重癥的過硬本領。
“急診醫生就像戰場上的先頭兵,必須在最短時間內作出準確判斷。”這是羅志敏的深刻體會。心肺復蘇、多器官衰竭救治、復雜外傷處理、急性中毒施救……他身經百戰,將各項重癥搶救技能運用得爐火純青。
每周培訓提高醫護臨床思維能力
今年,惠州市“一鎮一名醫”固本強基行動啟動,旨在通過選派優質醫療人才下沉基層,提升鄉鎮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得知這一消息,羅志敏毫不猶豫報了名。“我是從良井走出去的子弟,理應回來服務鄉親。”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他對家鄉的深厚情誼。
良井鎮位于惠陽北部,距離惠陽淡水城區約30公里,急危重癥患者常因路途遠錯過黃金救治時間。羅志敏深知,對于鄉鎮患者,院前急救——從發病現場到醫院途中的診斷與搶救至關重要。然而,初到良井鎮中心衛生院,他發現基層醫護人員在院前處置上存在操作不規范、判斷不精準等短板。
羅志敏(左)指導醫護人員使用搶救設備。惠州日報記者許文昌 攝
羅志敏立即著手梳理現狀,制定詳細培訓計劃。他每周都會組織院內醫護人員開展業務學習,結合最新的醫療指南,對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常見急危重癥的診療規范進行詳細解讀。他還帶領大家梳理歷年的院內病例,通過分析典型案例,幫助大家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臨床思維能力。
注重“傳幫帶”,急診救治能力顯著提升
不久前,有愛心企業向良井鎮中心衛生院贈送了一臺配備呼吸機、監護儀等設備的救護車,這極大提升了院前急救硬件水平。羅志敏深知設備的價值在于有效使用:“這些設備就像戰士手中的武器,只有會用、用好,才能在搶救生命時發揮最大威力。”
羅志敏迅速組織專項培訓。呼吸機的工作原理、參數設置、不同病情下的應用要點;除顫儀的操作時機、能量選擇、注意事項……結合多年經驗,他通過現場模擬不同類型的心律失常場景,演示如何判斷除顫時機、選擇合適的能量以及講解操作時的注意事項。
“一名醫生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養出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才能真正提升家鄉的醫療水平。”羅志敏說,急診醫學科醫生需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判明患者病情,穩定患者生命體征,為后續治療贏得寶貴時間,還要隨時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除了日常坐診和急救處置,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年輕醫生的“傳幫帶”上。在羅志敏的傾力帶領下,良井鎮中心衛生院的急診救治能力顯著提升,院前急救響應更快,急危重癥患者的轉運成功率更有保障。
從城市醫院的急診“守門人”到鄉鎮衛生院的“健康使者”,崗位雖變,羅志敏守護生命的初心從未改變,正如他所說:“能在家鄉的土地上守護鄉親們的健康是我最大的幸福。”
策劃/統籌 梁洪浪 黃尉宏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許文昌 通訊員郭金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