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全民健身與運動經濟雙升溫
滑板電競飛鏢擊劍等“潮運動”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傍晚時分,活力在惠州不同角落同步綻放:濱江公園的滑板場上,少年們腳踩滑板“貼地飛行”,騰挪間揚起青春氣息;市區江北寶龍廣場的電競網咖內,機械鍵盤的清脆敲擊聲此起彼伏,組成數字時代的競技交響;單位活動室里,上班族們圍在飛鏢盤前,每輪投擲后的碰拳聲傳遞著友善與專注……
如今,滑板、電競、擊劍、攀巖、沖浪、飛鏢等曾經的“潮運動”,正逐步走進惠州人的日常生活,成為全民健身的新選擇,也為這座城市的運動經濟注入了強勁動能。
滑板運動“破圈”,不同職業學員“板上追風”
“當風掠過耳邊時,我感覺自己在自由飛翔。”十余歲的鄒萌踩著滑板在VBOY滑板學校惠州校區的場地上滑行,這個曾經內斂害羞的女孩,如今已能熟練完成多個基礎動作。
作為惠州滑板運動普及的見證者之一,VBOY滑板學校惠州校區校長武粵洋的感受更為直觀:“2019年我們剛入駐時,場地僅500平方米,學員只有20多人;如今場地擴至1500平方米,學員超過1200人。”
“以前覺得滑板是年輕人的小眾運動,現在我們成人班學員里,有消防員、醫生、公務員等不同職業的人。”武粵洋笑著說,從青少年培訓到成人體驗,從街頭玩法到專業競技,滑板正帶動場地租賃、裝備銷售、賽事運營等多環節消費,成為惠州運動經濟的“新增長點”。
惠州滑板運動的“破圈”,離不開雙重助力。一方面,專業賽事讓這項街頭運動走向規范——2016年滑板被列為東京奧運會正式項目,2021年首次亮相奧運賽場;2024年巴黎奧運會前夕,惠州11歲小將鄭好好拿到奧運入場券的消息,更是讓惠州滑板運動熱度飆升。另一方面,“草根力量”的深耕為這項運動筑牢根基。早在2003年,惠州第一批滑板愛好者便聚集在濱江公園,40歲的阿晉就是其中之一,“當時沒有專業場地和教練,我們10多個人湊在一起研究技巧”。
如今,惠州滑板運動已形成“街頭體驗+專業培訓+賽事運營”的完整生態。阿晉2018年成立的KEEP UP滑板俱樂部,不僅挖掘出多名能在省市級比賽中獲獎的優秀滑手,還在2022年打造了吸引全國600余名滑手參與的“惠州滑板日”活動。政府層面也在加碼布局——惠城區2024年8月開工建設七女湖體育公園,規劃建設1個速滑場地、1個碗池場地及2個滑板雕塑,總占地約10萬平方米的公園中,800平方米的滑板場將與1800平方米配套大樓的屋頂裝飾滑道呼應,勾勒出“滑板之城”雛形。
“指尖競技”熱力滿格,商圈夜間添活力
“晚上6點到11點,大廳和25間包間基本座無虛席,暑假時70多臺機位日均接待超200人次,人均在線3~4小時,常常是‘人歇機不歇’。”網魚電競網咖負責人、00后張倫用一組數據印證了電競在本地的受歡迎程度。
2023年10月,張倫在市區江北華貿商圈周邊開設這家網咖,如今已成為白領、學生、電競愛好者的聚集地。電競的吸引力,既來自競技本身的魅力,也離不開專業裝備的加持。“好游戲必須配好設備,我們單機配置超萬元,能流暢運行所有主流游戲。”張倫介紹,開業至今,網咖已多次升級顯示器、鍵鼠等外設,還加裝“搖臂”式屏幕支架,讓玩家能享受“貼臉操作”的競技快感。在資深玩家黃先生眼中,這里不僅是娛樂場所,更是“智慧與協作的競技場”:“電競不是單純玩游戲,它讓人感受到真正的競技精神——既刺激,又充滿策略與懸念。”
作為Z世代追捧的新興體育項目,電競在惠州的“破圈”,正重塑年輕人的社交與消費習慣。張倫觀察到,網咖的客群覆蓋18至40歲,既有組隊參賽的專業選手,也有情侶檔、朋友團的休閑玩家,“很多人會約上同事、朋友來這里團建,通過一起打比賽增進互動”。而24小時運營模式,更是精準匹配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有利于帶動場地費、飲品消費、外設體驗等持續增長,成為商圈夜間經濟的“活力因子”。
小眾運動“大眾化”,低成本參與激活全民熱情
“最開始只有5個人玩,現在每天下班后,公司活動室里近30人輪流練習,偶爾還會自行組織小型比賽。”說起飛鏢在單位、企業里的“走紅”,飛鏢運動愛好者范敬科頗有感觸。2024年底,他和同事們受邀參加市總工會組織的飛鏢比賽,從“零基礎”到掌握規則,再到獲得市級比賽團隊第四名,飛鏢逐漸走進大家的視野,成為茶余飯后固定的休閑項目。如今,他所在的公司工會也配備了飛鏢設備,部分水平較高的同事還開始參加外部專業賽事。
飛鏢逐漸走進年輕人的視野。
飛鏢運動的低門檻,是其快速普及的關鍵。“一套入門標靶只要100元左右,在家或辦公室就能玩,每天花10~20分鐘就能從緊張的工作狀態中鍛練身體放松身心。”范敬科說,這項運動無需大場地,適合各個年齡段,“活動室里各年齡段的群體聚在一起,氛圍特別融洽”。而其獨特的“禮儀文化”,更讓飛鏢運動多了一份溫度——每輪投擲結束后,對手之間都會碰拳致意,“這種相互鼓勵的互動,比輸贏更讓人覺得開心。”
專業場館的布局,則為飛鏢運動的升級提供了支撐。今年4月,惠州市職工文化體育協會飛鏢專業委員會主任、正憶飛鏢體育競賽組織中心總經理陳隆相將飛鏢道場從市區麥地遷至江北,打造了300平方米的場地,可容納近百人同時參賽,目前學員達260多人,其中青少年占比超一半。“從今年年初到現在,惠州參與飛鏢運動的人數至少增長了3倍。”陳隆相說,在全運會等賽事的帶動下,東莞、佛山、廣州等地的飛鏢比賽頻次也明顯增加,“我們希望惠州能舉辦更多賽事,吸引更多人參與,甚至培養出本土的國家隊選手”。
如今,飛鏢的推廣已開始向校園延伸。在部分小學,飛鏢設備被引入校園,通過系列趣味活動吸引孩子參與;軟式飛鏢的普及,則解決了安全顧慮,讓更多家庭愿意嘗試。“以前大家只知道籃球、足球,現在越來越多人發現,飛鏢也能鍛煉協調性、專注力,還能緩解工作壓力。”范敬科說,這項小眾運動正通過“低成本+高體驗”的優勢,成為惠州全民健身的新選擇,也帶動了場館運營、器材銷售、賽事培訓等消費需求。
一劍一刃成長,競技運動增強自信心
“佩劍交鋒時的專注,戰勝對手后的雀躍,是孩子每周最期待的時刻。”惠州家長陳先生這樣描述兒子陳泓聿的擊劍生活。這個即將升入二年級的男孩,自2022年暑假與擊劍結緣后,便深深愛上了這項運動。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泓聿在電視上看到擊劍比賽,選手的敏捷與智慧讓他目不轉睛。第二天路過體育館時,一張擊劍體驗課海報吸引了他的注意。“孩子拉著我非要試試,沒想到一接觸就放不下了。”陳先生回憶道。
從此,陳泓聿每周兩次的訓練雷打不動。幼兒園放學后的訓練時間安排得恰到好處,讓擊劍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日常生活。
在陳先生看來,擊劍帶給孩子的不僅是帥氣的表象,更是內在的成長。面對枯燥的基礎訓練和比賽失利時的挫折,陳泓聿從畏難退縮到主動加練,從獨自練習到與隊友合作獲勝。擊劍讓他在汗水中學會了堅韌與團隊合作,成長正悄然生根發芽。“那種成就感和集體榮譽感,是他自己掙來的。”
三年來,陳泓聿的堅持讓教練印象深刻:“每節90分鐘的課都全程專注,擊劍對性格的塑造顯而易見。”如今的陳泓聿不僅體質顯著提升,性格也更加開朗,還在運動中結識了志趣相投的朋友,通過競技運動增強了自信心。
陳先生注意到,在惠州,像孩子這樣的擊劍愛好者正逐漸增多。他期待官方能舉辦更多賽事,既給孩子們提供展示機會,也能推動這項運動更規范地發展。
擊劍運動受到越來越多孩子的喜歡。
從滑板場到電競館,從飛鏢室到擊劍訓練場,惠州新興體育的“破圈”,不僅是運動方式的豐富,更是全民健身理念與運動經濟的深度融合。如今,在惠州,“運動消費”已不再局限于購買裝備,而是延伸到場地租賃、專業培訓、賽事參與、社交體驗等多個維度——家長為孩子報名滑板、擊劍課程,年輕人組團體驗電競、射箭,上班族利用午休時間玩飛鏢、攀巖,不同人群的需求,持續催生出更加多元化的運動消費場景。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游璇鈺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游璇鈺 陳春惠 實習生韓昭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