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尋覓岳飛后裔足跡 弘揚精忠報國精神
市作協舉行專輯《西湖說岳》首發式暨作品集《澄懷觀道》分享會
文學進校園,書香傳久遠。5月20日上午,由惠州市作協主辦的《西湖說岳》首發式暨曾志平隨筆集《澄懷觀道》分享會在惠州綜合高中舉行。
《西湖說岳》首發式活動現場。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攝
《西湖說岳》:
尋覓岳飛與岳氏族人在惠足跡助力惠州文化建設
岳飛是我們熟悉的愛國英雄,但其和惠州的故事卻鮮為人知。時間回溯到南宋時期。紹興十一年(1141年),岳飛被害,其妻兒等親屬被流放至惠州,并在這里生活了20年之久。期間,惠州人有感于岳飛的忠義而施予援手,幫助岳飛親屬解決溫飽,牽線助力岳霖成家,給予岳氏一家人溫暖和希望。流放期間,岳雷的兒子岳緯、岳綱、岳紀相繼出生,岳霖也在此娶妻生子。
為講好惠州歷史故事,厚植歷史人文底蘊,在惠州市人大常委會的大力支持下,惠州市作家協會動員組織60余位作家共同挖掘創作岳飛親屬在惠的故事,并將這些文學創作匯集成書,即《西湖說岳》。
《西湖說岳》一書分為“雕章繢岳”“寓惠懷岳”“憑欄吟岳”“圍爐話岳”等四個篇章,共收錄20篇散文、9篇小說、31首詩歌、11篇史料。全書通過不同的文學體裁,從史實出發,在逸聞軼事中抽絲剝繭,追溯千年前的歲月煙云,尋覓當年岳飛與岳氏族人的足跡。
在《西湖說岳》的創作過程中,惠州市作家協會多次召開岳飛親屬在惠故事創作動員會和研討會,邀請文史專家、作家、新聞記者共同探討、交流,最終于2022年6月出版。岳飛后人也曾來到惠州尋找相關專家,希望共同挖掘、整理、研究這段歷史,并建立岳飛紀念場館。
“八百多年前,岳飛被害后,岳飛家人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最終,在惠州這片土地上生存了下來,人丁還有所增加。作為岳飛后人,我們對這座城市充滿感恩。”岳飛27世孫、西南財經大學兼職教授岳志表示,《西湖說岳》的面世,讓岳飛后人對這座城市再次致以崇高敬意和感恩之心。
《澄懷觀道》:
讀這本書好像聆聽一個有閱歷的長者、師者的漫談
為弘揚傳統文化、促進文學繁榮,惠州市作家協會還舉辦了曾志平隨筆集《澄懷觀道》分享會。
隨筆集《澄懷觀道》是作家曾志平繼《成事之道漫筆》后推出的又一部新著作,他以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生活積淀,或記事,或寫景,或言志,在作品中充滿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充滿著對誠信和善良的禮贊與肯定,以及對時代精神和人間正氣的高揚。
惠州市作協主席陳雪認為,曾志平今年80多歲了,按古人說法是耄耋之年,他用半個多世紀的人生經歷和社會閱歷,在解讀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寫下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澄懷觀道》,這既是一部自傳體的心路日記,又是一部“澄懷觀道”的文化隨筆,蘊含豐富的知識性、經驗性、思想性、實用性。
市作協副主席劉騰云認為,《澄懷觀道》是一部關于閱歷的書,同時也是一部關于情懷的書。書中講述的道理,不偏不倚,積極向上,不故弄玄虛,不打妄語,滿滿的正能量。所以,這部《澄懷觀道》讀起來,令人感到親切自然,又收獲滿滿。
“這是一本個人心理建設的書,寫盡80歲的人生況味。”市作協副主席劉明霞說,曾志平將其治家、從政、經商、寫作的生活體驗、藝術修養及理論研究觸類旁通,在“入世”與“出世”間相互貫通,取得平衡,以“出世”態度做人,以“入世”態度做事,使他的人生更加豐富,更使他的創作獨具一格。
“讀《澄懷觀道》一書,就好像在聆聽一個有閱歷的長者、師者的漫談。”市作協副主席鄧仕勇說。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文學作品這一形式,讓后輩去學習去分享,受益匪淺。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