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理工學校成立名師工作室
開啟職教改革新征程
為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精神,落實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惠州市理工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惠州理工學校”)2025年大力推進教師工作室建設。經過前期申報、評審及籌備,首批4個教師工作室正式立項,這標志著學校在深化產教融合、提升師資水平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藝境文化傳媒工作室團隊。
政策引領
構建師資培養新路徑
教師工作室建設是學校對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工作室正是落實該要求的創新載體。
“隨著產業的升級,職業教育對教師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惠州理工學校教務部副部長黎焊丹介紹,教師工作室能夠匯聚優秀教師資源,形成教學與研究的共同體,通過共同開展教學改革、課程開發、實踐教學等工作,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從學校層面看,工作室建設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惠州理工學校根據《惠州理工學校教師工作室建設方案(試行)》,明確2025-2026年將創建3-5個工作室。目前,首批4個工作室涵蓋汽車工程、電子商務等重點和特色領域,其中藝境文化傳媒工作室對接惠州新媒體產業、雙螺旋汽車工學坊聚焦新能源汽車技術、青橙電商社以直播電商等為核心培養復合型人才、正心知行工作室探索德育創新路徑。
記者發現,首批工作室覆蓋全面、對接緊密、特色鮮明,且均以需求為導向。藝境文化傳媒工作室主持人、學校信息技術系主任呂彩英介紹,工作室帶領師生承接廣告設計等實際項目,目前已經完成學校20周年校慶IP設計、學校2025年招生簡章設計、招生宣傳物料設計、學校宣傳欄設計、學校心靈酷跑活動視覺設計以及承接“花開理工 愛在520”學校活動設計、廣東省職業教育活動周設計項目等,構建出實戰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從創意到執行的全流程能力。惠州理工學校的吉祥物——小理,也是藝術系平面設計專業學生明禹設計的。“我們接下來會選拔更多學生加入工作室,讓他們在實戰中積累經驗。”
機制創新
激發工作室發展活力
據悉,工作室申報與評審堅持質量優先。申報需提交詳細建設方案,強調實質性項目支撐。評審中,學校會組織校內學術委員會和校長辦公會議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重點考察主持人能力、團隊結構及產業對接度。
對于團隊成員,學校會考察團隊的整體結構是否合理,成員之間是否具備互補性,涵蓋不同年齡層次、教學專長和研究方向,以確保團隊具備開展多方面工作的能力。團隊成員的教學業績、科研成果以及參與教學改革的經歷等也是評審的重要依據。只有通過嚴格的評審,符合條件的申報團隊才能獲批成立教師工作室。
惠州理工學校建立了經費+場地+企業資源的立體保障體系。每個工作室兩年內可獲專項經費,配備獨立場地和專業設備。同時,通過校企合作促成項目合作。制度上,實行年度與周期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機制,考核結果與績效掛鉤,優秀工作室將升級并獲獎勵,助力其成為教師成長和教學改革的重要平臺。
展望未來
探索多方可復制經驗
“后續我們會根據學校的專業發展規劃、教學改革需求以及教師團隊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新增工作室的數量和時間。”黎焊丹表示,隨著學校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如果某些專業領域有強烈的需求,且具備合適的主持人和團隊,學校會適時啟動新的工作室申報和建設工作。
據了解,學校希望通過工作室形成一些可復制的經驗。在教學改革經驗上,包括如何根據產業需求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如何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等。在師資培養經驗上,探索如何選拔和培養優秀的工作室主持人和團隊成員,如何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機制和激勵機制,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另外在校企合作經驗上,探索如何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為學校其他專業開展校企合作提供借鑒。在成果轉化經驗上,探索如何將工作室的教學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的教學實踐和人才培養成效,推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范文燕 通訊員古觀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