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代表委員熱議堅定實施科教興市戰略
實施科教興市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定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優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協同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舊動能轉換。
2月7日,參加市兩會的代表委員們熱議政府工作報告,認為惠州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優勢,歸根結底要靠創新驅動、人才引領、教育強基。
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項目建設現場。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科技創新
多點布局創新企業新興產業
“科技創新是一個企業必備的底蘊和底氣。企業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才能為惠州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市政協委員、惠州市祥勝智能裝備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鄧勝威說,企業改革最重要的就是科技創新,只有科技創新才能為企業帶來新的動能。人才引領創新,人才推動創新,高質量發展必須是人才引領的發展。如果沒有高層次人才作支撐,企業是無法進行科技創新的。我市要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育,希望政府能夠發揮主導作用,企業也要發揮所能,吸引更好的人才來到惠州。
近年來,我市高水平建設科技創新平臺。通過支持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東江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聯合中科院近物所申報全國重點實驗室,力爭在基礎研究方面實現原創性重大科學突破。
“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落戶惠州,看中的就是惠州獨特的優勢。”市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惠州離子科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夏佳文表示,目前,惠州處于發展的良性循環階段。在發展過程中,惠州要有自己的特色,圍繞綠色、健康、創新三個方面的獨特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創新不僅是技術創新、科技創新,還要在其他方面創新,如制度創新、理念創新,是全方面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帶來活力,才有后發優勢。
“在實現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惠州要有長線思維、底線思維。”夏佳文舉例說,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多點布局創新企業、新興產業,有了創新的平臺,就能吸引創新的人才,同時發展教育,實現人才自主培育,或者個性化引進項目,帶來產業鏈、人才,共同創造惠州更好的明天。
▉高等教育
搶抓機遇提升高等教育整體水平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在高質量推進教育、產業發展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惠州目前只有1所省屬高等院校和4所高職院校,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專業設置、數量規模都與‘第五城’產業發展不匹配。”市政協委員、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校長琚雄飛表示,惠州作為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2+1”現代產業集群蓬勃發展,支撐惠州成為廣東“第五城”,但高等教育發展空間亟待拓寬。
琚雄飛認為,惠州需要結合自身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整體水平。“一間大學可能會搞活一座城市。”他建議,堅持搶抓機遇,外部引進和優化保障內部培育相結合,加快提升我市高等普通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
此外,學校特色教育品牌建設也備受關注。近年來,我市各學校深化學校體育課改革、推動學校開展體育運動,提升學生體質。“體教融合工作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打造自身特色。”市政協委員、惠州市體育運動學校校長王晶晶參加分組討論時說,根據國家、省關于體教融合的文件精神,建議教育部門根據我市各中小學校實際情況,科學統籌、精心謀劃,確定品牌項目,利用培養體育專業技能人才的學校,分批短期對全市體育教師進行系統的專業體育技能培訓。
王晶晶認為,體育老師將培訓內容融入日常體育課教學,激發學生運動興趣,提高專項運動水平,為青少年日常體育鍛煉提供科學指導,這樣才能真正把我市中小學校特色體育品牌打造起來。
▉人才引進
鼓勵支持不同崗位多樣化人才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既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也是一個城市高質量發展大計。市政協委員、惠城區副區長彭亮認為,在人才引進支持政策上,要對接企業對各個層級人才的需求,對各個不同崗位上多樣化的人才進行鼓勵支持。
市人大代表、偉樂視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鄒偉華建議,為體現對高層次人才的重視,可以在個人稅收方面對人才實行優惠,參照境外人員在大灣區工作的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執行。同時,政府應優化對企業的綜合評估體系,增加人才貢獻值這一評估內容,以便更準確反映高科技企業尤其是初創型高科技企業的貢獻。
市人大代表、市互聯網協會秘書長翁國平說,設立“企業家日”能進一步鼓勵企業家干事創業,促進企業做大做強。他建議,在研究制定“企業家日”方案的同時,完善市級領導服務規上工業企業機制,抓好“企業家日”配套服務,積極銜接各級各類傳統媒體和網絡平臺,對我市優秀企業家創業事跡和突出貢獻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報道,培育惠州企業家集體品牌。
翁國平還建議,在中韓(惠州)產業園、大亞灣新興產業園、惠陽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等產業集聚區設立青年之家,建立完善園區青年友好服務體系,充分整合盤活現有陣地資源,打造青年來園“暖心第一站”,將“組織鏈”嵌入“產業鏈”,因地制宜設置菜單式青年服務項目,幫助青年更好融入園區發展。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劉豪偉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侯縣軍 邱若蓉 馮麗均 游璇鈺 劉煒煒 劉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