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文明探源行系列報道⑤ 海洋文明·向海圖強
惠州:面朝大海 “絲路”花開
海洋浩瀚深沉,孕育生命,聯通世界,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東江到南海,生活于嶺南山海之間的惠州人,擁有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的悠久傳統。惠州在數千年發展中,陸海并進,積淀了多姿多彩的海洋文明,為東江文明增添一抹亮麗的蔚藍色彩。
惠州,向海而生。
海域面積4520平方公里、海岸線281.4公里、大小海島162個,以及豐富多樣的海洋動植物資源,這是惠州的海洋“家底”。惠州天生就是一座海洋城市,與海洋關系密切,地處南海之濱和海洋文化地帶,孕育出豐富的海洋文化元素。
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惠州先民已適應瀕海環境,在大亞灣、紅海灣岸邊甚至海島上,漁獵采集、耕海牧漁,形成了自身的海洋文化特點以及地域文化演進脈絡。
惠州海洋資源豐富,沿海鹽業、漁業自古興旺,漁鹽聚為市、煙火起成村,為地方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促進沿海鄉村、墟鎮的社會發展,堪稱惠州沿海社會的“富邦之本”。在漁業文明、農耕文明交織演進的時代,人們說惠州是“海隅”(宋蘇軾語)、“海濱”(明李燾語)、“海陬”(明楊起元語),這是較為狹隘的眼光,因為海洋之外,還有不一樣的世界。至于“南瞰渤海之險”“蛋島鯨宮,不二三百里而遙”(明李義壯語)等表述,胸次截然不同,已經具有遠觀世界的視野。
惠州,向海而興。
秦漢以來,沿珠江的海外航線陸續開辟,一條名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外貿易航道開始形成,并興于隋唐,盛于宋元。唐宋時期及元代,惠州海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宋代,滿載瓷器的商船從福建泉州出發,途經大亞灣純洲島等小島——它們距離大陸較近,有足夠的淡水可供過往船只停靠補給。另外,廣東三大民窯之一惠州東平窯所產瓷器,主供外銷,尤以白瓷著名。惠州東平窯陶瓷經水路出海,運往世界各地。因此研究認為,早在宋代,惠州的航海貿易已經成為全球貿易大循環中的一環。
大亞灣民間流傳著“沉東京,浮廣州”的民諺,意即古時大亞灣海域常出現海市蜃樓——大海里沉沒了一個宋代都城東京(即汴梁,今開封),浮起一個南方大都會廣州。這既反映民間的心理,也暗藏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圖景的向往。
及至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六次經過惠州海域針頭巖島,后航經大亞灣外海。針頭巖是古代西洋針路不可或缺的一環,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過往船只指引方向。在大航海時代來臨后,海外對中國陶瓷需求激增,惠州白馬窯成為明代粵東沿海規模較大的瓷器生產中心,曾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生產的青瓷制品不僅在國內廣泛流傳,還通過海上貿易流通到了世界各地。白馬窯遺址為目前廣東經考古調查、發掘所發現規模最大的窯址群,為研究廣東地區陶瓷史和明朝時期廣東陶瓷外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在明代,惠州建設平海所城、大星山炮臺、大三門島媽灣城堡等海防設施,成為海防要塞,海洋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惠州由此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在保障海上絲綢之路暢通、促進貿易往來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入清后,“天下舟楫之利,無如閩廣。”惠州平海、稔山、澳頭等諸港口,成為重要的通商口岸。清末著名愛國報人、惠州淡水人歐榘甲大聲疾呼在大亞灣建造海軍軍港,以強國勢,可視為孫中山先生構想建設南方大港之先導。
在長期的海洋生活中,惠州人造船舶、建漁場、辟鹽灘、建港口、尋航路、筑海塘、識魚鱉、知海象等,構筑了海洋文明圖景的無數個側面,同時也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以大亞灣為例,其地處大陸文明邊緣、海洋文明發軔地帶,在開放包容、自生自在的狀態下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文化系統,它的歷史文化生態圈以及反映其存在的建筑、民俗、語言等各類載體,在嶺南獨樹一幟。可以說,開放包容、多元豐富的海洋文化,為惠州塑造富有活力的海洋城市生活,凝聚了包容四海、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氣象。
惠州,向海圖強。
近年來,惠州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立足海洋資源稟賦,積極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成功突破黃唇魚、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育技術,填補大型海水魚類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空缺……傳統的耕海牧漁方式正在迭代,苗種繁育、深海養殖、海洋裝備、精深加工和冷鏈倉儲物流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格局正在構建,大亞灣、雙月灣“兩灣聯動”,“藍色糧倉”風景喜人。
惠州大亞灣深水良港之夢,從清末有識之士的策劃呼吁,到孫中山《建國方略》的筆墨,最終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惠州第一炮”的轟鳴中變為現實。如今,惠州港為京九南端最便捷的出海口,連接世界,至2024年總吞吐能力超1.8億噸,服務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惠州還積極探索深海資源開采利用,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等產業,高水平發展臨海工業、濱海旅游業,推動海洋經濟綠色創新發展,向海圖“新”、向海圖強。
南海潮起潮落,大亞灣、紅海灣畔,繁盛的海事與海洋文明相生相成,互相推動,成就著惠州的海洋城市時代。惠州深入挖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價值,主動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講好惠州海絲故事,堅定海洋文化自信,推動海洋文化的傳承、建構和創新。開放包容、敢為人先、互惠互利的海洋精神,成為惠州城市文明的寶貴遺產,也為惠州城市繁榮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面朝大海,蔚藍之境澎湃脈動。
總 策 劃 王昆發
總 統 籌 卓炬明 于 澤 李朝榮 劉智慧
策劃統籌 李朝榮 嚴藝超
采編統籌 李建國
采訪統籌 張旭華 曾興華
編輯統籌 嚴藝超 林正淳
視頻統籌 楊振輝
采寫統籌 侯縣軍
文字采寫 侯縣軍 香金群 匡湘鄂
圖片攝影 李松權 楊建業 鐘暢新